第二百二十八章 推波助瀾,倒黴蛋(第3/4頁)

這般的江湖規矩,徐傑倒是第一次聽說,打贏了要賠錢?稍微一想,也是有點道理,打輸的常常要丟命,打贏的得了臉面,出了風頭,心情也好,賠錢也就比較合理。

徐傑看著這個縮頭縮腦的小廝,不過十一二歲模樣,笑著指了指不遠處的屍體,說道:“你且去翻那馬賊身上有沒有錢,如果翻到了錢,多的算是你清理屍體的賞錢。若是沒有,再來尋我。”

小廝聞言點點頭,還真去翻起了屍體,倒也並不害怕血腥。

並州城,就是太原府的治所之地,如太原這種邊鎮之地,與南方相比而言,鄉間的讀書人不多。讀書人主要都集中在城市裏,有錢人家,也多聚集在城池裏居住,因為城池裏相對而言比較安全。

南方沒有這種安全的需求,甚至北方之地也沒有,但是邊鎮不同,積累了一些家業,如何也要搬到城裏居住,即便是不舉家搬遷,也會在城裏置辦宅子。不說那預料不到的戰火之事,就說這綠林的盜匪,也要防一防。相比而言,窮人倒是安全一點,越是富人,越會被那些盜匪盯上。

城裏鮮少有真正殺人越貨的盜匪,小偷小摸之輩倒是不少,因為邊鎮城池,通常都駐紮大軍,大軍就是威懾。

第二日下午,徐傑入了並州城,入城的徐傑卻只帶了幾個人,要喝酒吃肉的楊三胖,伺候洗漱的雲書桓,徐虎徐牛父子。其他人都留在了城外,避免大隊人馬入城帶來許多麻煩。

調查案件,也不宜大張旗鼓。

並州城其實也是大城池,邊鎮兩大軍事重鎮,也是兩大後勤基地,另一個是燕京城,也是一東一西。

五代十國之時,燕京曾被室韋人占領過一段時間,燕京這個京字,就是室韋人曾經把這裏定為南京,戰國之燕國曾經定都於此,稱之為燕都,後來才有京的稱呼。

若是還要追溯,這裏被稱為京的歷史還有其他,唐安史之亂,也就是安祿山與史思明起兵作亂,史思明在這裏自稱燕帝,這裏也被短暫稱過燕京。

燕京,就是後世的北京。後世北京與南京的稱呼,都源於一個如今這個世界不存在的朝代,明朝。明朝朱元璋本是定都於江南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江寧府,江寧府的名稱最早來自五代十國之南唐,這裏也是南唐的京城。江寧府自然就有了京城之稱,江寧還有一個古稱為金陵。

後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起兵趕走了已經繼位的朱元璋之孫朱允炆,朱棣登基,卻回到了自己原本當燕王時候的地盤,定都於燕京,如此明朝就有了兩個首都,也就是兩個京城,一南一北,北京與南京。

並州城之所以能有幾分繁華,也是因為地勢的原因,太原本身就是一個小盆地,幾山夾住的地方,盆地並不大,長不過三百裏左右,寬不過七八十裏的樣子。就是這麽一片小小的盆地,也是周遭難得一見的較為平坦的地方,比較適合農耕。才有了這太原府,才有了這並州城。太原的這個原字,就是說的這個狹長的小平原。

也因為如此,太原府才成了戰略要沖,幾千年草原遊牧若想南下,太原就是重要的通道之一。

並州城,就把守在這個狹長平原的北方關口,也是一個狹窄的關口,兩山相夾。出得這個關口往北,還有大名鼎鼎的雁門關,再出雁門關,過朔州就是草原了,邊鎮大同在東。

徐傑走在太原城中,有些千頭萬緒,這案件該如何著手,實在是個難題,往東北就是大同,太原與大同,其實並不近,五百裏有余。這就是為何這些邊鎮防守困難的原因所在,大同到燕京,又是六七百裏。

如此的邊鎮,當年室韋人尋大同而攻,太原來救幾百裏,燕京來救也是幾百裏,還不說地勢復雜,道路難行。即便是鄰近宣府來救,也是四百裏以上。

可見救援之難,也可見長城的作用之大。進攻方永遠擁有主動權,防守方永遠是千難萬險。

“少爺,我們在這街上閑逛,如何調查得到案子?”徐虎開口問道,這一趟來的目的他知曉,也有點敏而好學的意思。

徐傑也在思考,想來想去,擡頭一看,不遠一處高門頭,上書“文淵樓”三個大字,不用多說,又是文人墨客娛樂之地。

徐傑想了想,微微一笑,倒是有了定計策,伸手一指:“走,虎子,去那裏!”

徐虎擡頭便也看見了文淵樓,問道:“少爺,我們不查案子了?”

“查,如何不查,那裏就是查案子的地方。”徐傑已然起步。

卻是身後的雲書桓面色一垮,喃喃一語:“聽曲就聽曲,非要說是查案子。”

徐傑回頭看了一眼,還笑道:“雲小子,你這性子當改一改了!你也就是碰上了我這麽善良的少爺,若是旁人,早就將你發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