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3/3頁)

鼓鼙聲聲狼煙再起,趙桓決定坐守汴京,在趙構看來很不明智。假如讓他決策,肯定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明擺著另有避風港,何苦偏駛頂風船。但是這話他懶得與趙桓說,他知道說了趙桓也不會聽。不知出於何種心理,趙桓在朝政大事上從來不征求親王們的意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犯不著去多嘴多舌,讓皇兄懷疑他別有用心。不過,出於對趙桓品德和能力的不信任,他卻不得不私下裏給自己做點打算。

誰知他的獨善其身之策尚未捉摸出來,出使金營的要命差事便從天而降了。甫一聽說金人點名要他前往,他就預感大事不妙。但起初他對趙桓總還抱有一絲幻想,幻想著他這位皇兄能有起碼的惻隱之心。上一次他是僥幸死裏逃生,這個經過趙桓知道,這一回他鐵定是有去無還,這個結果趙桓也不會心中無數。如果趙桓顧惜手足之情,斷不會將他送入虎口。然而事到臨頭,趙桓到底是薄情寡義地把他拋了出去。可見這個人是何等的沒有心肝,何等的不是東西!

做出這個決定的,但凡是換成另外任何一個人,趙構絕對不會乖乖地就範。他一定要指著鼻子質問對方,金人是何居心你這廝知否?我與你有何怨何仇,你竟欲借刀殺人?但這個人是皇上,他就發作不得。發作出來不但屁用不頂,反而有可能真正激起趙桓的借刀殺人之意。

既然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那便不如索性表現得主動一些,先哄得對方犯暈,再想辦法解套。從這份心計上,便足見趙構之通權達變,遠在趙桓之上。

趙構的演技不錯,他的從容受命不但讓趙桓吃了一顆定心丸,還博得了朝廷內外的交口贊譽,眾皆稱道康王這人真叫有種。可他們哪裏知道,在趙構那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豪壯姿態背後,其實已是打定了對趙桓陽奉陰違的念頭。只是如何個陰違法,尚須相機行事。

更令人不曾想到的是,這個看上去是再倒黴不過的差事,到頭來竟成了上蒼賜予趙構的一樁最大的幸事。當然,這個對其命運具有關鍵性意義的玄機,趙構本人當時亦不可能參透。所以盡管是心中另有打算,當他於十一月十六日帶著副使王雲,參議官耿延禧、高世則以及宦官藍珪、康履等一行人馬辭京出城時,其心情還是相當忐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