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1)(第3/4頁)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第六個國王,作為一名有著一腔抱負的君王,他把重要精力投入到了獎勵耕戰和改革軍制上。而“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在軍事制度上改革的產物,一不小心名垂了青史,而“胡服騎射”在當時恰恰代表了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戰國時期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所謂“胡服”就是胡人的衣服,那個時期的胡人作戰時最鮮明的特點是身穿短衣,騎在馬上動作靈便,一邊疾馳、一邊還能射箭,戰鬥力那是相當的強。思想先進的趙武靈王也看到了胡人的這些優點,自己一親政便下令向胡人進口胡服,並高價聘請胡人教練,向他們學習騎馬射箭、建立騎兵,大大地增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公元前307年,正值春暖花開,趙武靈王召見大臣肥義,在一番客氣之後,趙武靈王向他展示了記載胡服優勢的國外典籍,並向他說出了自己憋在心裏許久的想法,並提出了自己的顧慮:怕引起非議。肥義也是非常懂味,一眼便看出了趙武靈王的決心,於是順著他的意思說:“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趙國大臣肥義是個很有超前意識的人,他不但同意武靈王的服裝設計,還舉了舜的例子給趙武靈王,說是有個落後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很好。舜就向他們學跳舞;禹也向倮這個部族學習過跳舞。所以大王不要有什麽顧慮,就下決心學胡服騎射吧!簡單的幾句話便打消了趙武靈王所有的顧慮。

人口眾多難免眾口難調,自古以來,每一項政策提出,總會有支持、有反對,甚至還有些棄權的。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的第一時間就遭到了王族中一些人頑固派的全力反對。他們的思想還是基本上停滯在“尊王攘夷”的水平上,於是紛紛發表聲明,表示不肯丟棄自己先進的文化、向蠻夷學習。

第一次表決大會就這樣在爭論與非議聲中不了了之。但是堅持己見的趙武靈王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他私下去找公子成做說服工作。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加之自己對國外文化的了解,有理有據地向公子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經過一天的辯論,趙武靈王終於征得公子成同意胡服,並表示願意帶頭實行。

有了自己家親王的支持,趙武靈王便召開了第二次表決大會。非議之聲還是不絕:他們認為衣服習俗,是祖宗傳下的古法,變更古法,是一種罪過。而此時心裏有底的趙武靈王發揮了自己的霸氣,批駁他們是因循守舊,頭腦僵化的高富帥公子,趙文、趙造、趙俊等人再無言以對,只好同意改穿胡服。

幾經努力,趙武靈王終於在大會上通過了“胡服騎射”思想,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全國改穿胡服。對於遲遲不肯著胡服的那些人馬上變成了另類,加之趙武靈王嚴厲警告,最後也不得不接受改革。

在適應胡服後,趙武靈王便開始施行自己改革的初衷——發展軍事。他親自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經過改革開放的趙國國力在第二年就開始強大起來。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到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退位,留給了兒子趙惠文王大片江山,並殺進了戰國七強,成為七雄之一。

接受了胡人的短衣、長褲,不僅是在軍事方法使趙國逐漸強大起來,而且各族人服裝統一,便大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統一,女人們在一起不僅僅是聊天的內容不再局限於男人和飯菜的做法,還加上了衣服的設計,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至今不只是漢族穿短衣、長褲,各個民族也都效仿了起來。

在軍事發展方面,趙武靈王組建的騎兵,大力地推動了中原地區國家騎兵兵種的發展,也使中原各國走向強盛。由此可見,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必須不斷地從外部世界汲取營養,與時俱進,銳意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正是有了這種開放的、兼容並蓄的思想與機制,華夏文明才得以發展壯大。

秦國統一進程中,雖然人們都對戰爭抱有不同程度上的反對和偏見,但在統一的王朝出現之前,真正的有志之士便已經在呼喚大一統局面的到來。

春秋時期,政令不一,各個代王各自為政,沒有進行文化上的交流,各片區管理者定下的日期計算方法也不盡相同。夏正建寅,以寅月為正月;商正建醜,以陰歷十二月為正月;周正建子,以陰歷十一月為正月,是謂“三正”,文化的混亂無序為各民族真正融合設置了障礙,而大一統的思想正是有助於解決這種混亂的問題。

大禹治水時,把神州大地分為了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戰國時期,雖有九州之名,雖然九州之說只是《禹貢》中一個理想中的區域劃分,只是一種向往和規劃。但大禹這種創新性思維,長時間影響著中國人民,時隔兩千多年,這種觀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