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1)(第4/4頁)

戰國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很強的統治力。秦國一統天下後也一度把儒家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根源。如果儒家思想不利於統治者的管理也是不可能被提上日程的,它好就好在了其思想的出發點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周禮》把這種管理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周禮》的作者不知是為人特別低調,還是根本就是一個知識產權法的法盲,反正是寫了此書但並沒有落款兒和署名,這也為後來搞研究的學者出了一個大難題。經過現代學人郭沫若、範文瀾、顧頡剛、楊向奎等的研究,只能確定此書系戰國人所作,姓甚名誰卻一無所知。

如果說《禹貢》是畫了一張“大一統”的餅的話,那麽《周禮》則是把這個餅畫得更加詳細了。它不僅刻畫出了大一統的輪廓,還通過理論勾畫出了一個完整的政治體系,涉及到了有關國家政體形式的問題,包括:國王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權力;國家權力的劃分和各級權力主體的組織形式;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等等。

《周禮》一開篇便表明了清晰的立場:王者建立都城,辨別方向,制定宮室居所的位置,分劃城中與郊野的疆域,分設官職,治理天下的人民,設立天官家宰,率領他的部屬,掌理天下的政務,輔佐王者統治天下。並提倡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而且明確了王的權力:為一國之主和六官的統馭者,是為天子。

從未經歷過等級森嚴的宮廷制度的人突然能寫出像《周禮》這麽一本表述詳細、制度完善的政治類書籍是很難讓人相信的,有人甚至懷疑過它為外星之作。作為全書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六官之制表述的體大思精、結構縝密,有總有分,有當官之屬,有冗散之屬,條理清晰,令人讀起來耳目一新。

其實《周禮》中敘述的種種結構和制度,在當時的戰國時代還是非常理想化的,是典型的理想之國家體系,如此龐大而又整齊劃一的官制,未必能在現實中推行,但確實表現出了“大一統”的渾然氣象。所以,顧頡剛說《周禮》的中心思想是組織人民,充實府庫,以求達到統一寰宇的目的”,確有道理。

看到《周禮》這本對於統治者來說簡直就是圭臬的書後,秦始皇帶領自己的精英力量經歷了數年的征戰,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在各個方面進行強化統一。從此,“大一統”就由一種觀念變為現實,加之秦始皇又提出“建設有大秦王朝特色的大一統帝國”的方針,“大一統”觀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新的升華。

從古至今,人與人的交流從原始的肢體語言逐漸發展為文字。文字的發展道路也比較曲折,從殷商的金文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刻款、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這些文字都存在著區域間的差異。這種情況也大大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一旦影響到了賺錢,大多人都會另想辦法的。

剛剛一統六國的秦王朝認識到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良好的交流,沒有良好的交流,經濟就勢必遭到影響。於是,在復合型人才李斯帶領下以戰國時候秦國通用的籀文為基礎,加上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創意,創制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字體,稱為秦篆。

在李斯帶領下的技術創新部的帶領下,秦篆別名小篆這種官方通用字體就開始流行起來,類似於現行的簡體字推廣,為了推廣新式文字,李斯等人還決定從娃娃抓起,他們分別用新頒布的流行性文字,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作為小學的教材,向全國強制推行,很快,其他國家文字逐漸被人們淡忘。

由於秦國的行政幹預,小篆這種字體在當時的中國大地成了文化的流行風,但既然是流行,就說明流動性比較大,行動也比較迅速,所以終將會被代替的,果不其然,一個偶然的事件讓小篆這種字體在秦朝還沒有流行多久就遭到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