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1)

公元前222年始,秦始皇開始整治交通。

公元前221年,秦國施行郡縣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泰山封禪,正式提出“行同倫”。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處死460名術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燒書籍。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開始修建阿房宮。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於東巡途中。

《荀子·王霸》講:“天下歸之之謂王。”意思是說,誰能做到天下歸心,誰能完成統一的“王”業,就能為王。公元前221年,秦國平定六國,不管歸沒歸心,反正歸一是歸了。秦王嬴政名義上完成了天下一統,而嬴政也成為了真正的王者,但包括始皇帝在內的很多人都清楚,統一和天下歸心還有著相當的距離。

在東方國家看來,秦軍跨過自己的國境大肆攻伐殺戮、通過非常規手段得到了天下是很不道德的,實質上並沒有達到天下歸心的那種程度。由於統一後的國家地盤太大,全國個地方機構來自不同民族,方言迥異,管理起來特別麻煩,作為第一任統一後的領導者,怎麽樣能管理得好是一個大難題。

用現代企業的眼光看,始皇帝以前也就是一個分公司經理,然而六國一統後,始皇帝一躍成為公司總經理,那麽如何管理這麽大一個盤子成了擺在始皇帝面前的重要問題。既然是管理,方方面面都要顧及的到,特別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交通、貿易、語言、習俗、制度以及民族等的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靠武力征服的統一,是不牢靠的,要想讓列國真正融合在一起必須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作後盾,怎麽運用綜合實力實現融合?要想富、先修路,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在初次走到大團圓的秦國,首先考慮到的就必須是連接中原與東、西、南、北四方交通的貿易網。有貿易才能有利益,才能有人民生存的平台。

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前,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過交通貿易一體化的趨勢。荀子在自己的書裏曾經描述過這樣的情況,說是四海之內若一家,中原人能吃到南方的特產,南方人也能買到北方生長的犬馬牲畜,各個民族如同一家,其樂融融。

戰國時期之所以形成這麽好的貿易網絡與各個大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雖然各方面黑道大哥在地盤上掐的厲害,但是民生還是比較自由的,並沒有限制人民的行動範圍。出行的便利給各國人民往來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那個時候的小攤小販是幸福的,有什麽東西就可以拿到街道上去賣,起得早就能占到好的攤位,不用交房租,也從來沒有城管,那個時候的道路雖然不夠寬闊,但一點也不堵。自己老家消化不了的商品他們可以拿到大城市去賣,於是在一些交通要地就慢慢地形成了商業集散點構成的貿易網。

在齊國的東部,就有以今天的平度、海陽、即墨、諸城、日照等為中心的一些商業集散點構成的貿易網。尤其在臨海一帶,由於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已經形成了當時齊國東部一個重要的海上商業中心。這些足可以見證海上運輸對當時貿易的影響,看來沿海城市的發達也都是歷史逐漸沉澱下來的結果。

在齊國的西部,也同樣有和東部一樣的商業集散點。比如今天的濟南、歷城、章丘等地;而北部也有以牟平為中心的海上貿易集散地,主要與燕國進行商業往來。當時齊國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軍事發展上面,而是集中精力大搞了經濟建設,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戰爭和經濟的發展建設是橋歸橋路歸路,互不影響。

提到商業集散地、經濟發達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的都是都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臨淄,是當時齊國最大的商業集散地。據不完全統計,臨淄有7萬戶居民,並且未經計劃生育的家庭多為大家庭,若以每戶5口人計,就有35萬人之多,人流量不比現在的一個地級市少。

然而再來看這個當時的超級都市的基礎建設,我們就不得不驚嘆當時人的寬容度之高,當時擁有35萬人口的臨淄,道路並沒有八車道那麽寬敞,並且多為單行道,雖然街上車水馬龍,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街道一直擁堵不堪。但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土特產、手工產品齊集市上,景象很是繁華。

在南方,楚國的許多城市也是頻繁的商業交通樞紐。最大的城市莫過於郢都了,此外有鄢(今湖北宜城)、宛(今南陽市)、城陽(在今信陽地區)、陳(今河南淮陽)、上蔡(今河南上蔡)、下蔡(今安徽壽縣)、吳(今江蘇蘇州市)等。故都鄢更是當時以冶鐵業著稱的重工業城市,對全國的兵器制造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古有繁華的商業,今有學識淵博的考古學家。在楚地,考古發現的有天平、砝碼、錢幣和舟節、車節,處處都透露出楚國的貿易和交通的繁榮景象。更令人稱奇的是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琉璃珠,多有藍白色圓圈紋,不但沒有楚國風格,反而酷似西亞和南亞的琉璃珠,從而可以判斷當時楚國與西亞、南亞之間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