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電報教父盛宣懷(第2/6頁)

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苦於發展洋務以自強並無頭緒,於是招來已經被他倚為左膀右臂的盛宣懷進行商議。盛宣懷認為,要辦洋務必須以興辦鐵路、電報為先。但建設鐵路在當時愚昧腐朽的政治環境下非常不易,可以稍緩,而興辦電報事業則應“急起圖功”。不愧是在實業領域已浸淫多年的老手,一下子就抓住了交通和通訊這兩個工業近代化的核心命題。

對此金玉良言,李鴻章深以為然,大悅之下,當即便欲按照輪船招商的成例,責成盛宣懷督辦電報事業。殊不知,這一席對談,卻引出了盛宣懷和胡雪巖兩位官商界大佬的世紀華麗對決。

說起盛宣懷和胡雪巖,實在也是宿命中的對手。這兩位都是紅頂商人,以官員之身擔任企業老板,一腳踏在政壇,一腳踏在商界,又都對洋務和實業感興趣。但是胡雪巖背後站的是以左宗棠為代表人物的楚軍勢力,盛宣懷依靠的卻是李鴻章·淮軍·北洋這三位一體的參天大樹。在當時慈禧太後挑動地方督撫互相傾軋,以維持地方勢力微妙平衡的大政治背景下,盛、胡兩個人既是政敵,又是商業競爭者,簡直就是天然的冤家對頭了。

盛胡二人,一個被稱為“商父”,一個被稱為“商聖”,在性格上,兩個人也正好是相映成趣。盛宣懷生平不苟言笑,嚴肅深沉;胡雪巖卻是為人溫和,善於傾聽。平常我們說“瑜亮之爭”,這兩位之間的關系還真是與周瑜和諸葛亮差相仿佛。只可惜,胡雪巖雖然比盛宣懷年長20多歲,扮演的卻是周瑜的角色。

這兩位中國商業巨子的鬥法以爭設國內首條電報線路為發端,錯綜復雜,精彩好看,延續數年後,以胡雪巖的敗亡而告終,電報在這出好戲當中,恰恰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

就在盛宣懷為李鴻章暗暗籌劃,意圖建立電報線路的時候,胡雪巖也向左宗棠提出了極其相似的提案。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以軍功起家,是清末繼曾國藩之後最著名的大臣。他們的意見,甚至可以影響到清朝中樞的具體決策,可謂是地方督撫大員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在政見上,李鴻章主和,左宗棠主戰,再加上慈禧似有意若無意地搞政治平衡,故而兩個人並不相得。

當時胡雪巖探知盛宣懷的舉動後,抓住左宗棠正從軍機大臣、總理衙門行走轉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良好時機,向左提出應該搶先設立電報,壓一壓李鴻章的風頭。胡雪巖還進一步備細說明電報的政治、經濟意義,認為如果開設電報,一定能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收新途。

一可以做點實事開創財源,二可以順便打擊一下老對手,這樣的好事哪個不肯做?左宗棠立刻具折上奏,備言設辦電報、自強興國之利,希望朝廷能允許他在兩江境內架設電報線路,開展電報業務。

左宗棠的奏折內容,很快被李鴻章在內廷中的奧援李蓮英傳遞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得信後自然是沖沖大怒,大罵左宗棠和胡雪巖想必也不在話下。被人搶了頭功的盛宣懷也是一肚皮無名火,但他不愧是李鴻章的小管仲,冷靜下來一想,便轉怒為喜,並為李鴻章講出一番道理來。

盛宣懷以為,左宗棠這次上書,表面上是先拔頭籌,奪了李鴻章的面子。但實際上,當時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場,對於電報這種新發明都是持否定態度的。當時有不少王公大臣和各地督撫都認為電報將會“驚民擾眾,變亂風俗”,特別是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更是對這種洋鬼子的玩意深惡痛絕。國人愛講“利不百,不變法”,尤其在當時那昏庸愚昧、一潭死水的官場氣氛中,敢為天下先的先驅往往變成先烈。左宗棠跳出來這麽一大聲疾呼,守舊派肯定會大加攻訐,短時間內必不能成事。

盛宣懷於是為李鴻章謀劃:不妨就讓左宗棠去當這個先鋒,趟這攤混水,我們只管做好基礎建設的準備。等到左宗棠和守舊派鬥得兩敗俱傷、師老兵疲之際,我們再拿出更可行的方案收拾局面,前人種樹,後人摘果,豈不快哉!

李鴻章是何等樣人,在官場裏摸爬滾打一輩子,已經老成了精的人物,聽了盛宣懷有理有據的分析,自然連聲稱妙。於是便命盛宣懷暗中主持準備工作,並寫下親筆書信,吩咐盛宣懷執此信悄然奔赴上海,請李的老友、時任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的鄭觀應共襄此事,一同籌劃辦理電報建設。

後來的事態發展,完全證明了盛宣懷的判斷。左宗棠和反對派在朝堂之上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而慈禧太後的心思當時正放在如何從日本手中奪回藩國琉球一事上,被這些人吵得煩了,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將電報一事擱置不議。左宗棠一場辛苦毫無所獲,怏怏地奔赴兩江上任。胡雪巖經此挫折,也只好偃旗息鼓,將精力轉回他的老本行——錢莊和茶葉、蠶絲生意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