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動亂余波(第2/12頁)

李懷光認為李適前來鹹陽恐怕也懷有當年劉邦的想法,所以加緊了叛唐的準備,在給李適的各種奏疏中言辭頗為不遜。

李懷光的態度讓身在奉天的李適大為惶恐,不過他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決定前往鹹陽的想法讓李懷光憂慮。在李適看來,李懷光越來越不敬的態度,恐怕是他懷疑有人在自己面前進讒言,為了打消李懷光這種顧慮,李適在興元元年(784年)二月二十三日,特地下詔升遷李懷光為太尉,並賜他免死鐵券。

李適本以為外貶盧杞等人和升遷李懷光的官職,會讓安撫住李懷光,但事實卻是當使者到李懷光那裏宣讀詔書和賜給鐵券時,李懷光憤怒地將鐵券扔在地上,然後說了句徹底與朝廷決裂的話:

“皇上難道懷疑我嗎?人臣造反賜給鐵券,懷光沒有造反,今天卻賜鐵券給我,這是要我造反啊!”

使者連夜回到奉天將李懷光的態度告訴李適,李適聽後大為驚訝,他本來指望自己一連串的忍耐,會換來李懷光的悔過,但卻事與願違。現在的局勢是朱泚在長安僅有自保的可能,但李懷光如果回師反攻奉天,那將是天大的麻煩。

所以,李適產生了離開奉天的想法。

當時韓遊環在奉天掌兵,韓遊環是李懷光的老部下,所以李懷光派使者和韓遊環聯絡,想讓他在奉天叛變,充當自己的內應。一直對唐廷忠心耿耿的韓遊環上報李適,並建議李適名義上繼續提升李懷光的官職,但罷去其兵權,讓各軍將領不再受他的調度,這樣即使李懷光發動叛亂,危害也會減輕,但對這個建議,李適始終搖擺不定。

李懷光動員韓遊環造反,可是遲遲等不到這個老部下的行動。於是在二月二十六日他又準備派遣部將趙升鸞潛入奉天,讓他在奉天城中充當內應。可是趙升鸞也將李懷光的計劃報告給了奉天城中的渾瑊,鑒於李懷光距離奉天實在太近,渾瑊建議李適立即前往梁州避難。

梁州即是今天的漢中地區,位於秦嶺南坡和大巴山之間,當時與關中地區的交通以棧道相連,可謂是險阻異常,而且距離長安更為遙遠。

李適其實是不想去梁州的,但在朱泚和李懷光的雙重壓力下,似乎也只有這一條較好的退路,所以他只能委曲求全地前往梁州避難。

離開奉天城的那一天,當走到渭水河準備南渡的時候,李適遙望京城長安的方向,不住的對身邊的大臣哽咽地說道:朕之此行,莫同永嘉之勢,言罷李適的眼淚奪眶而出。

當時誰都明白李適是在比喻自己未來可能會像東晉的司馬睿那樣偏安一隅,其實朝臣們心中對今後何去何從,以及平定叛亂重回長安同樣懷有深深的憂慮,這個問題猶如沉重的石頭壓在李適及其諸多朝臣的心上。

李適在前往梁州的路上一度想效仿先輩李隆基避難成都。如果不是神策軍將領李晟極力勸阻,恐怕當時大唐帝國的命運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收復長安

李適在李懷光的威脅下前往山南避難的消息傳到長安後,留在長安的諸多唐朝官員頓感唐室復興無望,紛紛出來投靠朱泚,可以說朱泚在長安已經將自己的“國家”經營得有模有樣。

反觀李懷光這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威逼皇帝李適避難山南之後,他的許多部下認為李懷光實屬大逆不道,所以紛紛背叛了他,其勢力日益弱小。先前朱泚看到李懷光實力強勁還頗為忌憚,等到李懷光猶如秋天的螞蚱時,朱泚於是用皇帝的身份給李懷光下詔,將他當作自己的臣子。面對朱泚的欺辱,李懷光十分憤怒,但苦於實力無法與之相抗,於是燒掉軍營向東進發,搶掠關中東部的涇陽(今陜西涇陽縣)等十二個縣,最後撤到黃河東岸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駐紮。

李懷光和朱泚反目,對李適是個好消息,但當時很多軍隊不是按兵不動坐觀其變,就是跟隨李適一同前往山南,能留在關中堅持抗敵的只有神策軍將領李晟。李適在前往山南的路上時,讓李晟的部將向其傳達口頭詔命,任命他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希望李晟能夠跟隨自己前往山南護駕。但李晟接到口諭後,卻哭拜在地說道:“長安是京城,是大唐的根基所在,如果都跟隨陛下去避難,那誰來收復長安呢?”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李晟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收復長安迎回皇帝。

我們不能否認李晟的決心,也不能否認李晟的兵馬之強壯,但其四周皆為強敵,呈現孤軍獨擋強寇之勢。處在這種劣勢之中,李晟依然信心十足,忠於朝廷之心不衰。當時李晟面對周圍復雜的形勢,決定采取孤立朱泚,拉攏李懷光的策略。他在給李懷光書信中用詞極其謙卑,暫時穩住了李懷光,使自己減少一個強敵,同時委派判官張彧臨時擔任京兆尹,讓他選擇一批官吏前往渭北地區征收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