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動亂余波(第4/12頁)

因為這個問題會對大唐王朝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是關系到整個帝國的命運。

分化

前邊我們詳細介紹了李適因為強行平藩而引起的動亂差一點導致大唐帝國再一次被攔腰斬斷,那個時候在帝國的版圖上,關中地區可謂是刀光劍影。事實上朱泚在長安發動叛亂,李適出逃奉天以及避難山南的時候,河北的局勢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個變化對李適重返長安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變化主要是昭儀鎮節度使李抱真促成的。

李抱真是唐朝開國初年間接導致西涼李軌滅國的安興貴後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安氏家族恥與和安祿山同姓,肅宗李亨賜其姓氏為“李”,李抱真的哥哥李抱玉在代宗李豫時期,做到了澤潞節度使,大歷十三年(778年)去世後,弟弟李抱真繼任澤潞觀察使留後之職。

澤潞地區在今天的山西南部長治和晉城地區,是扼守河北、河南、山西地區的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李抱真接任之後,仔細分析當時河北的形勢,認為河朔三鎮早晚會生出變亂,而澤潞處在交通要沖之地,定會受到波及,應當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他上任伊始就頒布政策,每三個成年男子中選出一個有勇力的人,給予免除賦稅的待遇,由官府發給刀劍、弓矢等武器作為鄉兵,農閑時鄉兵們進行軍事訓練,年底進行考核,按成績進行賞罰。這樣經過三年的時間,李抱真訓練成了一支足足擁有兩萬人的強勁部隊,同時他還不斷修造鎧甲制造戰具,優化武器裝備。隨著時間的推移,昭義鎮的軍隊逐漸成為一支勁旅雄視太行山以東地區,甚至被人認為是帝國之最。

田悅、朱滔等人在河北發動叛亂時,李抱真作為征討河北藩鎮的主力部隊,參加了不少戰鬥,可是當涇原兵變的消息傳到河北後,身在魏縣行營征討田悅的唐軍聞訊大驚,皇帝被迫逃亡,討伐河北藩鎮的行動自然也就無法再繼續,為平定河北藩鎮而成立的魏縣行營也被迫宣告解散。當時李懷光回援奉天,馬燧退守太原,李抱真則退守太行山以東靠近澤潞兩州的臨洺城(今河北永年縣)。

李抱真雖然撤退到臨洺城,但他並沒有喪失信心,尤其當他得知王武俊並不滿意朱滔對自己的態度時,李抱真果斷決定利用這種矛盾來分化瓦解叛軍。他讓親信參謀賈林以投降的名義前往王武俊那裏進行勸降,雖然最終沒有達到目的,但李抱真許諾可以讓王武俊得到朝廷任命的合法官職時,王武俊還是有些動心的,就這樣雙方開始了秘密的往來。

田悅見唐軍突現一盤散沙的局面時,為了盡快消滅在河北戰場上的唐軍,他派使者遊說王武俊,讓他帶領人馬和朱滔一起圍攻臨洺城。結果這個消息被李抱真及時探聽到,李抱真立即派人趕在田悅使者的前邊遊說王武俊,說臨洺城易守難攻,輕易不會被攻破,田悅之所以讓你攻打臨洺城,其實是在消耗你的兵力。

雙方本就私下往來密切,所以王武俊聽從了李抱真的話,拒絕了田悅的要求,於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八日率兵北歸。

直到現在為止,李抱真可以說成功分化了河北藩鎮,使得田悅和王武俊開始產生裂痕,這無疑對河北的局勢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後來局勢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李抱真可以做得更好。

朱泚在長安稱帝後,曾經派使者告訴其弟朱滔,讓他在河北一定要堅持住,只要堅持住,最後兄弟倆一定會在洛陽會師(當與卿會於洛陽),而後又立朱滔為皇太弟,這讓朱滔十分高興,隨後他向回紇借兵意圖幫助哥哥攻打洛陽,雖然最終借來的人馬不多,但至少可以壯壯士氣。

朱泚在長安的所作所為,讓身在河北的李抱真很快得到了消息,在他看來,朱泚和朱滔的聯合,讓拒守在河北、山西地區的唐軍有可能陷入東西夾擊之中。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李抱真再次派人遊說王武俊,意圖用他這顆棋子來牽制叛軍。

李抱真派使者為王武俊仔細分析了形勢,他說朱滔自起兵起來,對待盟軍很是輕蔑。本來自古以來河北地區就沒有成立過國家,這片地方最多就是塊封地,但現在朱滔在河北稱王,在西邊依仗哥哥朱泚,北邊又向回紇借兵,其意圖是想吞並河朔地區,這不是讓王武俊老實做他的臣子就萬事大吉那麽簡單。而且王武俊英勇善戰,朱滔根本無法相比,本來可以做唐廷的忠臣,就是因為朝廷宰相處理問題有失誤,才導致王武俊最終反叛。如果他能和昭義鎮聯合,共同討伐朱滔一定會成功,朱滔覆滅,朱泚也不會堅持太久,這樣還能做唐廷的忠臣。如果遲疑不決,等到諸鎮人馬平定了叛亂,將軍再想行動那就徹底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