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走向災難(第3/11頁)

朱滔是個心機深沉的人,接到皇帝陛下的詔命後,從明面上他是不能拒絕的,但朱滔本能地想到了皇帝讓自己出兵,有借著平叛的名義進而削弱自己的目的,所以朱滔並沒有立即發兵,而是先說降了李惟嶽手下的大將張孝忠。

在朱滔的大力舉薦下,皇帝李適任命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與朱滔一同進討李惟嶽,這樣一來張孝忠成為了朱滔討伐藩鎮的一顆強有力的棋子。

八月六日,朱滔和張孝忠共同攻占成德重鎮東鹿(今河北東鹿縣)。李惟嶽領兵一萬與魏博援軍意圖奪回東鹿,其手下大將王武俊率領三千騎兵結成方陣準備發起沖擊。朱滔並沒有慌亂,而是在帛卷上畫成很多大象,然後派遣一百勇士蒙在身上,在成德軍前奔馳呐喊,王武俊的騎兵倒是沒受多少影響,但馬匹面對這麽多“大象”滾滾而來,立即受到驚嚇亂了陣腳。朱滔趁這個機會向王武俊發起了沖擊,最終大破成德軍,李惟嶽被迫燒毀營壘向恒州退去。

繼馬燧之後,朱滔取得了唐軍在河北戰場的第二場勝利。

李惟嶽逃回恒州後,朱滔並沒有乘勝追擊。李惟嶽本可以有機會收拾人馬重新反攻,但他的猜忌性格最終決定了他必然走向敗亡的道路。

這次與朱滔和張孝忠一戰,王武俊作為援救東鹿的主力部隊,可謂是慘敗而歸。但戰爭的勝負有其深刻和復雜的原因,不能將所有責任全都歸結到主帥身上,更何況戰局依然膠著,李惟嶽目前應該做的是穩定軍心。

但李惟嶽的性格決定了他必然會猜忌王武俊,在李寶臣剛剛去世時,有人就向李惟嶽進讒言說王武俊想要投降朝廷,導致李惟嶽對王武俊進行嚴密監視。這次援救東鹿,李惟嶽本不想派王武俊出戰,但很多人勸李惟嶽說王武俊的兒子王士真是其妹夫,派王武俊出戰,他一定會奮力拼殺。李惟嶽算是硬著頭皮同意了,但王武俊慘敗而歸,這不禁讓本就猜忌心頗重的李惟嶽再次懷疑王武俊是不是故意戰敗。

問題的關鍵是,李惟嶽的心中所想,王武俊已經猜到了。

當時李惟嶽逃回恒州後,其駐守趙州的部將康日知率眾投降,李惟嶽為了再次試探王武俊的忠心,決定派其出兵奪回趙州。

對於李惟嶽而言這是很好的試探,而對於王武俊而言這猶如小鳥脫離了牢籠,魚兒重新回到江河。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王武俊決定投降朝廷,於是他率軍從趙州回師突襲恒州。當時其子王士真身在恒州城內,聽到父親反戈一擊的消息後,立刻打開城門迎接。黎明時分,王武俊率領數百名騎兵突襲節度使府門,將毫無準備的李惟嶽擒獲。

當時王武俊想將李惟嶽獻給皇帝李適,卻遭到了手下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如果李惟嶽見到皇帝陛下,一定會將叛逆的罪名也加到王武俊身上,為了以防萬一,決不能讓李惟嶽見到皇帝。

王武俊最終采納了手下人的建議,將李惟嶽縊死在戟門外,然後派人將其首級送往長安。

李適看到李惟嶽的首級後大為高興,要知道這是自他即位以來首次對藩鎮用兵,就取得這樣的大捷,這讓李適更加堅信自己先前的決策無比英明。

成功擊敗李惟嶽讓李適更加堅信這個帝國在他的帶領下是有能力平定藩鎮的,而李惟嶽只是開頭的一個。

“繼續采取強硬的姿態,不愁藩鎮不滅!”

這是李適當時唯一的想法。

事實上,縱觀當時的河北、山東形勢,只有身在魏州的田悅還沒有被徹底擊敗,但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死後,其子李納固守濮州,也已經是孤立無援。反叛的各鎮或歸降,或勢單力孤,可以說唐廷的軍隊取得了平定藩鎮開局階段的勝利。但就在很多人認為平定藩鎮、實現天下太平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在如何處置戰後河北局勢的問題上,李適犯了根本性的原則錯誤,最終致使形勢迅速逆轉。

戰局逆轉

建中三年(782年)二月二十一日,在河北戰場剛剛取得大捷的李適,忽然下詔任命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為恒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團練觀察使,將德州和棣州劃給朱滔,並讓他收兵返回本鎮。

李適這一連串安排的用意在於將成德鎮分而治之,進而避免強藩的出現。當時德、棣二州還在淄青節度使李納的手中,李適將這兩個州劃分給朱滔,事實上是想讓朱滔繼續出兵進攻李納,這樣既可以加強對李納的攻擊力量,又可以不讓朱滔的勢力過分擴大。

表面上看來,這是個一箭雙雕的策略,既加強了以李適為首的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以及對河北藩鎮的控制力,又巧妙地安排了原成德鎮的降將張孝忠和王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