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烽煙再起(第3/13頁)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在收復長安將近一年後,李亨決定出兵攻打占據鄴郡的安慶緒,他命令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鄭蔡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以及平盧節度使董秦等率步兵二十萬為主攻部隊;同時命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澤璐節度使王思禮率領所部輔助進攻。

在出征之前,李亨擔心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元勛功臣、資歷相當,恐怕難以相互協調統領,所以對本次出征沒有設統一的指揮元帥,只派出了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以監督協調全軍。

李亨作為平叛最高指揮者,很長時間以來對安祿山擁兵太重尾大不掉因而反叛心有余悸。這種慘痛的教訓讓他本能地對各個節度使並不能完全放心,而且李光弼和郭子儀資歷相當,無論用誰做主帥,只能會引起另一方的嫉妒和不滿,從而不利於整個戰局,所以李亨想出了讓宦官監軍的點子。

宦官監軍制度,從唐朝建立開始即有,但設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個職位,卻是從李亨開始。對李亨來講,擴大宦官權力來節制各軍,是一種無奈的做法。但李亨並沒有看到,他的這種安排完全是一種維護自己私利的做法,我們先不說宦官魚朝恩的為人如何,通過後來的事實證明,單是君龍無首、群將無帥這一點,就讓唐軍在鄴郡之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進而嚴重阻礙了整個平叛戰爭的順利的進行。

十月五日,郭子儀率兵自杏園(今河南汲縣)北渡黃河,進逼獲嘉(今河南獲嘉),經過一番強攻,擊敗叛軍安太清部,順利拿下獲嘉。十月七日乘勝向衛州進逼。與此同時,魯炅率部自陽武(今河南原縣),季廣琛、崔光遠各率本部人馬從酸棗(今河南原陽東北)分別渡過黃河向衛州挺進,同李嗣業所部在衛州城下與郭子儀順利會師。

當時安慶緒見衛州城下大軍雲集,如果衛州失守,那麽鄴郡危在旦夕,遂決定傾巢出動孤注一擲,率領七萬大軍分三路星夜馳援衛州。面對安慶緒來勢洶洶,郭子儀立即采取對應之策,一方面派三千弓箭手埋伏在軍中,另一方親自帶領三百名步兵主動迎擊安慶緒,及戰,郭子儀假裝敗退,將安慶緒的中軍引入到弓箭手的埋伏圈內,然後下令左右開弓,安慶緒大軍遂陣腳大亂,潰不成軍。郭子儀趁勢率部追擊,擒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唐軍一鼓作氣攻克衛州,安慶緒不得已敗退回鄴郡。

十月十五日,隨著李光弼、許叔冀、董秦、王思禮以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皆率兵趕到,唐軍九大節度使形成了對鄴郡的合圍之勢。

安慶緒在如此危急之時,實在想不出什麽有效的對敵之策,他明白如果自己硬著頭皮出城應戰,那絕對是以卵擊石。但就此縮在城裏也不是個辦法,於是他只好厚著臉皮派部將薛嵩殺出重圍向身在範陽的史思明求救。

安慶緒擔心此前的過節會讓史思明見死不救,所以薛嵩臨別之際,安慶緒叮囑薛嵩,一定要告訴史思明,如果他來相救,自己可以讓出皇位。

事實證明,安慶緒的這個承諾是十分有效的,讓出皇位這個條件對於史思明來講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也是他夢寐以求、朝思暮想的,更何況史思明已經發誓和大唐徹底決裂,不可能再走回頭路。

面對安慶緒的求救,史思明沒有猶豫,並答應立即發兵十三萬南下援救。但狡詐的史思明見到唐軍兵強馬壯,並不想一上來就做冤大頭,畢竟安慶緒只是口頭許諾,而且他也不想重蹈安慶緒兵敗的覆轍。所以他並沒有貿然輕進,只是派部將李歸仁率領一萬人馬作為先頭部隊駐紮在鄴郡之北的滏陽(今河北磁縣),與安慶緒形成遙相呼應之勢。

此時,唐軍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者,崔光遠看到叛軍在魏州兵力薄弱,於是擅自脫離合圍鄴郡的唐軍,率本部人馬攻克魏州(今河北大名)。史思明看到魏州雖然被攻陷,但崔光遠立足未穩,兵力單薄,於是在十一月十七日決定分三路兵馬圍攻魏州,試圖效仿當年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替安慶緒解圍。

十一月二十九日,崔光遠在奮力堅守魏州城十三天後,終因寡不敵眾撤出魏州逃往汴州。史思明占領魏州後,殺死城中百姓將近三萬人,雖然從整個戰局來講,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不一定影響或改變整個戰局,但由於魏州位於鄴郡之東,史思明可以從鄴郡的東、北兩方對唐軍施加壓力,從某種意義上牽制了唐軍對鄴郡的圍攻,使其無法做到全力以赴,速戰速決。

最關鍵的是,唐軍無統一節制的弊端至此開始顯現出來,真正的大仗還沒有打,已經損失了崔光遠一路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