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烽煙再起(第4/13頁)

史思明攻陷魏州後,並未乘勝揮師,而是按兵不動,甚至在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築壇於魏州城北,祭告天地,自稱大聖燕王。面對史思明的這種做法,唐軍內部很多人認為史思明失去了進取之心。而李光弼卻認為這是史思明在麻痹唐軍,應該趁著唐軍勢眾趁勢拿下鄴郡,只要鄴郡一破,史思明必定孤立無援,唐軍進而合圍,必能平定叛亂。

應該說身經百戰的李光弼頭腦還是十分清醒的,他的計策也確實是各個擊破安史叛軍的萬全之策,但這個計策卻遭到了監軍宦官魚朝恩的反對,魚朝恩的理由是:魏州新敗,唐軍應該休養生息以利再戰。

魚朝恩作為監軍宦官,雖然不具體指揮打仗,但卻有在皇帝面前彈劾九大節度使的權力,所以他一開口,很多人不再言語。從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一直到乾元二年(759年)的四個月裏,唐軍數十萬大軍在魚朝恩的幹預下,居然在鄴郡城外和安慶緒形成了對峙局面。當時也有人不聽魚朝恩的指令,獨自率兵攻打鄴郡,這個人就是鎮西節度使李嗣業。

可事實證明,李嗣業雖然陌刀使得好,但正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急躁之下的李嗣業在攻城中不幸被流矢所中,當即陣亡。

四個月的時間,九大節度使居然在鄴郡城外寸步難行,而且損失了崔光遠、李嗣業兩路人馬,這讓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十分難堪,更讓遠在長安的李亨十分不滿意。為此李亨下詔要求圍攻鄴郡的各路人馬要同心協力,盡全力拿下鄴郡,早日凱旋而歸。在我看來這也只是李亨的一種美好願望,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他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郭子儀等人接到皇帝的詔書後,下定決心要拿下鄴郡,為此他們商議改變進攻方式,在鄴郡城外駐壘二道,挖壕三重,準備堵塞漳河水淹鄴郡。最初的效果十分不錯,鄴郡城中的井泉悉水滿溢出,城中的守軍只好構棧而居。安慶緒從冬天一直堅守到春天,雖然艱苦異常,有時一只老鼠都能賣到四千文錢,士卒們甚至用水淘墻土中的麥秸和著馬糞喂馬,很多人雖然想出城投降,無奈水深阻礙無法出城,所以只能堅守待援。

對於唐軍來講,其實這本是個絕好機會,但其內部悉認為鄴郡很快就會被攻克,所以產生了驕傲松懈的情緒。從水淹鄴郡以來,唐軍沒有組織起一次有效的全力的圍攻,各路人馬都是單打獨鬥,這樣就使兵力完全分散,反倒是安慶緒集中優勢兵力,打退了很多次唐軍的小波攻擊。

圍城四個月,依然未能奏效,這不禁讓唐軍士兵開始顯出疲態,戰鬥力無形之中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史思明抓了這個機會,上演了一出鹹魚翻身的好戲。

唐軍包圍鄴郡的四個多月中,史思明始終處於一種觀望狀態,看到唐軍遲遲不能拿下鄴郡且逐漸出現疲態,史思明決定開始向唐軍出手。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率兵從魏州向鄴郡進發,在距離鄴郡五十裏處安營紮寨,然後精選五百名騎兵,每天前往鄴郡城下騷擾唐軍,如果唐軍和他們交戰,這些人就飛速地撤回自己的營中。唐軍前邊要圍困鄴郡,後邊要提防史思明的騷擾,這種“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策略,讓本就疲憊不堪的唐軍更加雪上加霜。

唐軍勞師遠征,最為重要的莫過於軍需物資的供給線暢通無阻。由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軍的物資補給絕大部分從要從江淮地區運來,而史思明占據的地方正好是扼守通往江淮的要道,要說史思明切斷了唐軍的生命補給線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擺在唐軍面前的是要速戰速決!

為此,郭子儀、李光弼等人不顧宦官魚朝恩的阻撓,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在三月的時候結束這場戰役。

三月六日,唐軍以步騎數十萬,布陣於鄴郡北邊的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率精兵五萬前來交戰,最初唐軍誤認為這是一股流動部隊,所以產生了輕敵之心。沒想到史思明卻來個猛烈的沖擊,唐軍猝不及防死傷甚眾,淮西節度使魯炅中箭負傷,郭子儀率軍負責押陣,還沒來得及上前接應,忽然狂風大作,霎時間天昏地暗,即使咫尺之隔,也無法分清敵我,雙方無奈之下只得各自退兵。郭子儀為了確保東都洛陽的安全,下令砍斷河陽橋,然後向南撤退。

由於唐軍無統一節制,不僅在戰場上吃了敗仗,就連撤退都是一團亂麻,各節度使率領本部人馬爭相向南撤退,兵士沿途大肆搶劫掠奪,胡作非為,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禮的人馬紀律較為嚴明。

唐軍在無組織、無紀律一團草式的撤退下,到了洛陽城的闕門方才停下腳步,商議該往何處去。當時很多人認為唐軍新敗,士氣低落,不如暫時放棄洛陽,退守陜州和蒲州。但都虞侯張用濟卻認為陜州和蒲州軍需物資極度匱乏,應該堅守河陽,只要唐軍各路人馬團結一致,打敗叛軍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