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烽煙再起(第2/13頁)

就這樣,李思敬和烏承恩改變了初衷,帶著皇帝的密旨,開始了一段並不成功的範陽之旅。

之所以說是不成功,不僅因為沒有除掉史思明,反而讓史思明再度反叛,平叛的形勢更加嚴峻起來。

而壞事者正是那個不起眼的烏承恩。

烏承恩是平盧軍使烏知義之子,曾經做過信都太守,而烏知義當年曾經是史思明的老領導,頗為信任史思明。後來哥舒翰丟掉潼關,烏承恩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念及舊恩收容了烏承恩,等到安慶緒兵敗逃到河北,烏承恩積極勸說史思明重新歸順唐朝,當時叛軍中不少人見大勢已去,紛紛想改旗易幟,而烏承恩就是其中之一。

史思明派遣部將竇子昂進京上表時,烏承恩一同隨從前往長安。坦白地講,這是烏承恩夢寐以求的事情,一直到他在前往範陽的路上接到李亨的密旨後,烏承恩覺得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在他看來,皇帝陛下將除掉史思明的任務交給自己,的確是慧眼識人,因為自己是史思明頗為信任的人,他堅信史思明無論提防誰,也不會提防自己的。

然而事實證明,烏承恩低估了史思明的智商。

到達範陽後,烏承恩和李思敬首先宣讀了李亨的聖旨,但其態度上讓史思明總是感覺有些詭異,原因是烏承恩前往京城之前,對自己可謂是畢恭畢敬,但這次回來後感覺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有些陌生和隔閡。

生性多疑的史思明從細節處查覺到了烏承恩的變化,為了以防萬一,他命令部下將烏承恩住處的床用帷帳裹了起來,然後讓親信躲在床下監視烏承恩的一舉一動。

為了打探到烏承恩此行來範陽的真實目的,史思明讓自己帳下的烏承恩之子前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史思明十分明白,父子之情是可以讓烏承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更何況烏氏父子是久別重逢。

事實證明,不出史思明所料,烏氏父子見面後格外激動,噓寒問暖過後,漸漸轉入正題,烏承恩將自己此番來範陽的真實目的全部告訴了兒子,當然這一切也被藏在床下的史思明親信聽了個正著。

於是,史思明下令將烏承恩的住處圍了個水泄不通,烏承恩雖然竭盡全力想要逃跑,但終究寡不敵眾而束手就擒。

在史思明的嚴刑逼供下,烏承恩說出了全部實情!

當烏承恩說完後,史思明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憤怒之情,相反卻失聲痛哭,我們不能否認史思明歸順唐朝的誠心,但或許他沒有想到,在那個特殊時期,一日為賊,終生都難以翻身,更何況他差一點毀掉了大唐的江山。

“臣以十三萬之眾歸順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

史思明痛哭過後,向西跪拜然後自言自語般地大聲發問,然後他下令將烏承恩父子杖斃在自己面前。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史思明下定決心,今後和大唐徹底決裂,即使今後身首異處,也決不反悔。

史思明的二次反叛雖然是烏承恩壞了整個計劃,但烏承恩畢竟是執行者,而身在長安的決策者李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許李亨的內心也並不贊同李光弼所說的建議,但平定叛亂他需要李光弼這樣身經百戰的人,李亨錯就錯在他把軍事上的事情試圖用政治手段去解決,結果是適得其反,更何況史思明不是個容易騙的人,派出烏承恩這樣的小角色出手對付他,那簡直是馬路上發傳單——白給。

在逮捕烏承恩後,史思明迅速囚禁了宦官李思敬,然後偽造了李光弼給烏承恩的密信,自己全當不知道是李亨的意圖,上疏請求李亨誅殺李光弼。

李亨看完奏疏後,知道事情已經隱瞞不住,於是將全部責任推到了烏承恩的身上,說烏承恩是一派胡言,這絕不是朝廷的意思,現在殺掉烏承恩實在是除去了一大害。

可憐的烏承恩就這樣做了冤死鬼,李亨本以為這樣能自圓其說,會瞞過史思明的。但史思明剛剛看完他的書信後,另一封朝廷處決投敵官吏罪狀的文書,擺在了史思明面前。

當史思明看到陳希烈、達奚珣、張均等人全都被處死之後,史思明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

“陳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皇上不顧他們的死活逃往蜀中避難,而到頭來他們也難逃一死,更何況我們這些追隨安祿山反叛的人,今日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不如和大唐拼個你死我活,或許還有活路。”

史思明一邊對手下人說著,一邊用拳頭狠狠地砸向了桌面。

終於,他下達命令,十三萬大軍從現在開始重新對大唐宣戰。

一時間,平叛的形勢再次陷入了嚴峻的局面,擺在李亨面前的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鄴郡之戰

史思明二次叛唐的消息傳到長安城後,李亨對自己沒有堅持立場的做法懊悔不已。但他知道事已至此,懊悔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在詳細梳理自己的思緒後,決定首先從離自己最近的安慶緒下手,拔掉這顆眼中釘,然後再劍指北方的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