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烽煙再起

卷土重來

唐軍重新奪回洛陽後,安慶緒率領殘部退守鄴郡(今河南安陽),同時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年號為天成。當時追隨安慶緒逃到鄴郡的騎兵不過三百人,步兵不過一千人。其後不久,先前戰敗的蔡希德、田承嗣各率本部兵馬從四面八方趕赴鄴郡和安慶緒會合。

安慶緒雖然丟掉了洛陽,但撤退到鄴郡後,由於河北地區的唐軍力量相對薄弱,所以安慶緒向東急速擴充自己的勢力,不斷拉壯丁擴充人馬,人數曾經達到六萬人,控制著除鄴郡之外的平原、清河、博平等六十多座城池,軍隊的聲勢一時復振。

但或許因為丟掉洛陽,讓安慶緒內心產生了極度的失落之情,在短暫的恢復勢力後,安慶緒猶如急速墜落的流星,開始倦怠政事,熱衷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亭台供自己享樂,自此開始,安慶緒深居宮中很少過問政事。

安慶緒的這種做法,讓當時叛軍中不少野心家找到了實現野心的機會,例如大臣高尚和張通儒當時就十分專權,而大將蔡希德因為性格剛正、直言不諱,不滿高尚和張通儒的專權,所以被高、張兩個人聯手向安慶緒進讒言置於死地,其部眾數千人全部離軍而逃。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安史之亂的“安”時代已經漸漸沒落,取而代之是“史”的時代開始到來。

在安祿山死後,史思明以媯川王的身份鎮守安祿山的老巢範陽。安慶緒兵敗洛陽後,其大將李歸仁率領曳落河、同羅、六州胡等精兵數萬人準備逃回範陽,史思明聞訊後,立即布置重兵進行防備,生怕李歸仁搶了範陽這塊地盤,並采取軟硬兼施、恩威並舉的策略招降了李歸仁的曳落河、六州胡部落精兵,只有同羅拒不納降,史思明大怒之下發兵攻打同羅,同羅抵擋不住逃回了本國,自此史思明將河北北部的十三郡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裏,其實力完全超過了安慶緒。

面對史思明勢力的急劇膨脹,安慶緒產生了極度的恐慌之感,在他看來,此時安史叛軍已經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形成了他和史思明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而且史思明目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自己。

為了剪除史思明這個伏在自己身邊的老虎,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安慶緒派遣大將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率領五千精兵,以征調史思明的部隊為名前往範陽,伺機偷襲史思明,以根除心腹大患。不過老奸巨猾的史思明早已經看透安慶緒的真實意圖,於是將計就計在迎接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時,趁機連哄帶騙地解除了其部眾的武裝,然後在歡迎宴會上將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逮捕投進了大獄之中。

史思明的這種做法表明了他已經和安慶緒正式決裂,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客觀地講對史思明並不有利。他不僅要面對來自安慶緒的威脅,更要面對來自唐軍的壓力,雖然從地理角度而言,安慶緒比史思明更容易遭到兩面夾擊,但以一敵二終究是不利的。

時任範陽節度使判官的耿仁智就為史思明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系,他認為史思明之所以起兵叛唐,無非是看到了當時安祿山有成功的希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已死,安慶緒也丟掉了兩京,而唐軍卻大有平定叛亂的決心和實力,所以他勸史思明不如棄暗投明,重新歸順唐朝。

史思明經過仔細的思考後,同意了耿仁智的建議,立即派部將竇子昂奉表入長安,同時率領十三郡共計八萬人馬歸順了唐朝。

面對史思明的突然易幟,當時身在長安的李亨大喜過望,他沒有追究史思明先前所做的一切,而是立即冊封史思明為範陽節度使,並對其七個兒子逐一加官進爵,又派宦官李思敬和隨同竇子昂一同前來的烏承恩前往範陽宣旨,命令史思明即刻統兵討伐安慶緒。

按說史思明歸順大唐本來是件好事,但當時唐廷內部很多人對於史思明這種態度產生了懷疑,這其中既有很多勢利小人,也有建立諸多功勛的名將。

李光弼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個。

在史思明剛剛宣布歸順唐朝時,李光弼就不斷上疏李亨說史思明人面獸心,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今天歸順,明天就有可能重新造反。所以此人絕不能留,希望李亨能夠早日除掉這個禍害。

我們知道李光弼和史思明曾經交手不少,太原之戰中要不是李光弼戰法得當,恐怕早已經被史思明打得去見了上帝,所以李光弼的建議不排除有泄私憤的可能。可問題的關鍵是李亨的確動心了。

在以李光弼為首的“倒史”派的不斷勸說下,李亨派出快馬為前往範陽的宦官李思敬和烏承恩送去密旨,讓他們到達範陽後伺機除掉史思明,事成之後許諾加封烏承恩為範陽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