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鴻章一生的最後一次議和(第4/11頁)

禁旅八旗已經灰飛煙滅,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會同情端王集團,大臣們都在怨恨端王集團給大清帶來了“滔天巨禍”,巴不得早日求和。端王等人不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跌入了萬丈深淵,他們再也翻不了身了,此密折正合慈禧心意,她準備動手了。

9月15日,有了端王集團已經成了死老虎這個保障之後,李鴻章在俄國軍艦的護衛下從上海啟程北上“議和”,而在逃亡途中的慈禧把辛苦跟在身邊的載漪、剛毅等人叫到面前,當眾破口大罵(“面斥端王”),大勢已去的端王集團眾將嚇得啞口無言(“見聖怒不可測,俱屏息無言”)。64歲的剛毅本來就在逃亡途中風餐露宿,身體吃不消,見到墻倒眾人推,竟然一病不起,他沒有跟著逃亡隊伍再往前逃,而是留在了當地,三天後一命嗚呼,估計是被嚇的。

李鴻章趁勢再給滿黨集團震懾,他電奏慈禧:要求將剛毅戮屍。

根據李鴻章與八國聯軍的合議,八國聯軍提出了“戰犯”名單,慈禧先後頒布諭旨:莊親王載勛賜自盡;禮部尚書啟秀、徐桐之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即行正法;左都禦史(原步軍營左翼總兵)英年賜自盡;剛毅、李秉衡、徐桐判斬立決,因已身亡,死後戴罪,追奪原官。

端王載漪、輔國公載瀾兩兄弟均定斬監候罪名,朝廷“加恩”免其一死,永遠流放新疆,終生不得回北京。

山西巡撫毓賢,他是在慈禧開戰後,唯一執行了朝廷“殺盡洋鬼子”號召的地方督撫,這個人繼承了他的“屠戶”本色,用點天燈、挖心、火燒等各種殘忍的方式,幾乎殺光了山西境內的洋人(大約為150~200人),另外還屠殺了近2000名“親洋”的教民。而就是當毓賢在山西大肆屠殺洋人和教民時,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了保障“互保”,屠殺了近4000名左右的“反洋”的團民!這真是神奇的一幕,這邊的官府在堂堂正正地屠殺教民,那邊的官府卻在屠殺團民,這是兩黨黨爭最為激烈的後果,而承擔這個後果的,只是百姓。

現在輪到毓賢當替罪羊了,他被判斬立決,死前他留下一篇遺書:“皇上所命,臣下理當遵行,予前殺人,今予被殺,夫復何言?”

除了這些核心人物,還有另外兩批“戰犯”是來自地方的官吏,總計142人,分別被判處斬立決、斬監候、終身流放、革職永不敘用等處罰。這些人也都是要在正式簽訂和約之前一一“處理”完的,他們也都是名義上的“主戰派”。然而,大清從來沒有主動對外發起過戰爭,從端王一直到他的小兵小蝦,其實根本不配叫“主戰派”,甚至連真正的“抵抗派”也算不上,他們和之前被殺的“庚子五大臣”等“主和派”一樣,既是黨爭的主角,又是黨爭的犧牲品。

八國聯軍的“戰犯”名單上還有一個人——軍機漢大臣趙舒翹。

趙舒翹原來並不是端王集團的成員,只是由於他進軍機處是仰仗了剛毅大人,所以一度跟端王集團走得比較近。當初拳民大軍逼近北京時,趙舒翹就是慈禧派出去的“來到拳民中間”的大臣之一(另一位就是剛毅)。後來剛毅回京後向慈禧報告,根據他的查訪,“拳民可用”,而趙舒翹並沒有對此表示反對。按照李鴻章等人在密折中的意思,既然要把責任推到當初“唆使太後”的剛毅等人的身上,那麽作為另外一位當事者的趙舒翹自然也難逃幹系。所以,不論在八國聯軍那邊還是朝廷這邊,趙舒翹都必須上名單。

但問題是慈禧是不願意過重懲罰趙舒翹的,趙舒翹平時為官還算正直,官聲比較好,更讓慈禧銘心刻骨的是,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時,在慈禧最後一次召開的禦前會議上,總共只來了三個人,而其中一個人就是最讓慈禧喜出望外的趙舒翹。趙舒翹是西安府人,這是慈禧最想逃亡的目的地。現在,趙舒翹一路護送慈禧來到了西安,慈禧又怎能殺他?趙舒翹也相信,憑著他的這份忠心,自己是一定不會死的。

慈禧給趙舒翹的第一個懲罰是比較輕的:革職留任。希望能夠在八國聯軍那裏蒙混過關。

然而,這是過不了關的,八國聯軍似乎對大清的官場還比較了解,用八國聯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於一個朝廷的官員來說,革職之後不久又復出,甚至又高升,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1901年美國對華外交档案:有關義和團運動暨辛醜條約談判的文件》),於是他們施壓,繼續向朝廷施壓。

慈禧將判決改為:交部議處。八國聯軍不同意,再改為斬監候,八國聯軍仍然沒有同意。好吧,慈禧對趙舒翹的最後一道諭旨是——斬立決。

消息傳出後,慈禧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西安城內的老百姓聯合為趙舒翹請命,他們願以全城人保趙舒翹免死。在鼓樓,上萬西安府的百姓聚集在一起,聲稱:慈禧太後如若殺趙舒翹,那麽請回北京去,此地不歡迎你!而一些激進分子已經做好了劫法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