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報泄露,廣州起義失敗

為了起義,孫文發行“革命股票”

3月1日,興中會總會剛剛成立之後,孫文拜訪了日本駐香港領事,告訴了他們廣州起義的計劃,希望日本方面能夠對起義提供支持,特別是軍火方面,這樣起義軍就可以與在北方節節勝利的日軍遙相呼應,南北夾擊,一舉擊潰大清朝廷。 日本人最關心的是起義軍的實力,覺得孫文和楊衢雲現在還不名一文,如果還有更有勢力和聲望的人支持起義就更好了。日本人的意思是,他們當年的倒幕運動還要打著天皇的旗號,如果起義軍方面無法推出一個有足夠聲望和資歷的人,即使發動起義後偶然成功了,也會很快分崩離析。 面對日本人的詢問,孫文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並把他列為“支持者”的第一人。他就是此時在兩廣地區小有名氣的康有為。 三年後(1898年),康有為將通過戊戌變法而聲名鵲起,但此時的他其實也只是一個改革派,因為對朝廷不滿,經常發表一些尖銳的言論,在兩廣地區小有名氣,並不一定會支持起義。孫文其實連康有為的面都還沒見過,兩年前在廣州辦“東西藥局”時,孫文倒是求見過康有為,康有為一聽這是一個連科舉都沒有去考的人,就要求孫文以門生的身份求見。孫文是恰恰看不起科舉的,兩人沒見成面。不過,這並不影響現在孫文自發地把康有為拉進“支持革命”的名單,啥也不知道的康有為就這樣“被革命”了。 通過調查研究,日本人認為,孫文的“起義軍”其實還是子虛烏有。既沒錢,又沒有人,利用甲午戰爭舉行起義的想法雖然很好,但起義本身成功的可能性極小。日本人婉拒了孫文的請求,只是覺得孫文“奇貨可居”,不想失去扶植大清朝廷反對者的機會,於是對孫文表示口頭上的鼓勵和道義上的支持,就是不來點實在的。 不屈不撓的孫文作了最後一次努力。隔了一段日子,他再次拜訪日本領事,日本人的態度依舊如此。 孫文失望了,他原本對尋求“國外勢力”支持革命事業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因為他確實是沒錢沒人,也沒有軍火。他原本以為,日軍正在北方和清軍作戰,發動廣州起義也有利於日軍,日本沒有理由不支持,所以這是雙方的重大機會。沒想到日本人很精,他們只看實力,看鍋下菜,然後去擴大自己的利益,絕不會雪中送炭——特別是當你什麽都沒有的時候。 孫文又去拜訪了德國駐香港領事,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 沒有辦法,孫文和楊衢雲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香港的幾份英文報紙上闡述興中會總會的主張——假如將來起義成功,“不會建立一個共和國”,而是會建立一個非滿族的漢人當皇帝的君主立憲國! 很顯然,這和興中會總會計劃推翻皇帝、實行“總統”模式的宗旨是不相符的,但孫文和楊衢雲很清楚,此時在大清勢力最大的是英國、日本、德國,它們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這三國對美國那種不要君主的共和政體也是比較抵制的。興中會總會發布這樣的主張,就是要贏得這三個國家的好感。哪怕它們不能在起義前給予支持,在將來發動起義之後,也要使這些國家不會像當年幫助朝廷鎮壓太平天國那樣對待興中會總會,解決起義的後顧之憂!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其他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力更生,錢和人都要靠自己解決。對於錢,首先只能從會員們身上想想辦法。和檀香山興中會一樣,會員除了仍然需要交“底銀”5元之外,還可以購買興中會發行的“革命股票”。這些股票面值100元,但會員們認購時,只需要交10元。也就說,將來“起義成功”建立“兩廣共和國”之後,可獲得10倍收益。孫文鼓動大家:以前你們拿錢向朝廷捐紅頂子,錢花了,往往打水漂,有去無回,現在你們把錢捐獻給起義軍,將來十可報百,萬可圖億,利莫大焉! 會員們的熱情還是很高,富商會員黃詠商甚至還賣掉了自己在香港的一套房子,得到的錢全部上交組織。請注意,孫文在宣傳鼓動時,並沒有過多講什麽“革命的道理”,他只是要讓人知道,共和有利可圖,以“利誘”來發動大家,組成興中會這個革命的“股份制公司”。孫文其實是一個極其現實的人。 錢的問題總算是部分解決了,有了錢可以購買軍火,接下來就要解決起義隊伍的問題。孫文和楊衢雲已瞄上了一批人,一批被朝廷稱為“黑社會”的人。 在大清的土地上,有三個著名的秘密社團,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九流本一家”。紅,是指洪門;綠,是指幫助朝廷進行漕運的漕幫,也稱安清幫或者清幫;最後一個就是白蓮教。除了清幫,洪門和白蓮教都是反清的,受朝廷的嚴密監控和打擊。 白蓮教主要出現在北方的黃河沿岸,幾年後卷入了義和團運動,我們主要介紹分布更廣和勢力更大的洪門。 洪門,對外稱天地會,最早是受鄭成功的影響,以“反清復明”的宗旨出現在大清初期的福建沿海一帶,老百姓們一般稱他們為“紅幫”。洪門的會員大多是中下層的勞苦群眾,這個屬於人民群眾的組織是相當有特點的。 首先,洪門對會員的控制相當嚴格,加入洪門是要宣誓的,如有違反,不是“死在萬刀之下”,就是“五雷誅滅”。最常見的下場是要在身上刺三刀,必須刺穿,所謂“三刀六洞”,並且嚴禁會員叛幫,投靠在其他幫派的門下——尤其不能投靠在清幫門下,否則洪門會想辦法鋤奸。但是對從清幫投靠過來的兄弟,洪門倒是歡迎。江湖上有一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情況:由清轉洪,披紅掛彩;由洪轉清,剝皮抽筋! 洪門雖然對會員控制嚴格,但在組織形式上卻是相當開放的。打個比方,只要兄弟你認可“反清復明”“均貧富”“天下為公”等宗旨,就可以在洪門這個總的旗幟下,帶一幫兄弟在各地“開山立堂”,成立新的堂口,與其他兄弟單位是平級關系。不管屬於哪個堂口,除了管事的,所有洪門會員都以“哥弟”相稱,並且講究“哥不大,弟不小”,大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行走江湖時,就靠暗號辨認,比如兄弟你去茶樓、酒館消費,小二倒茶倒酒時,你五指全伸,以拇指和食指從杯口和杯底夾住茶杯,由拇指上面起,置於肩膀的任何部分接茶接酒,不用回頭,小二就會知道你是幫中人。 這種組織形式十分有利於洪門的開枝散葉,這和清幫內部以“字輩”垂直相傳,不是講究“哥弟”而是講究“師徒”的組織方式截然不同。這兩大幫派最後的發展也就是“清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到甲午戰爭前後,漕運已經消退,清幫逐漸匯聚在上海的外國租界,上海人常常稱他們為“小癟三”。後來混跡上海租界的著名清幫大佬有杜月笙、黃金榮等人,而洪門的發展卻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這正是由於華工出洋。洪門在大清國內外有不同的堂口和習慣叫法。 洪門在兩湖(湖南、湖北)、四川等長江沿岸各省叫作“哥老會”;在鴉片戰爭之後最早一批通商口岸廈門、寧波、上海等地叫作“添弟會”“小刀會”;在粵港地區取洪字三點水,叫作“三點會”,後來改稱“三合會”;在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一開始也稱三合會,後來為了適應當地殖民法律中不得結社的規定,把“會”改為公司,比如“義興公司”;在檀香山和美國本土,主要有“致公堂”“安良堂”。 洪門已經成為華人世界裏的第一大秘密社團,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門。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左右,馬克思在成立國際性的勞工組織——第一國際時,也曾向海外洪門發出過邀請,甚至馬克思在形成“馬克思主義”時,還鉆研過中國的歷史和華工狀況。難怪與清幫有淵源的蔣介石對洪門一直十分警惕,後來他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除了屠殺共產黨員,還大肆清洗有洪門背景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由於這些人大多處於農村和基層,他們被清洗後,國民黨的大批縣市黨支部失去作用,基層組織基本癱瘓,這在客觀上又為中國共產黨走向農村創立了一個條件。 這是後話,不過相信大家已經清楚了洪門可怕的勢力。他們雖然被稱作“黑社會”,不過洪門弟子在面對大清官員時,反而有心理優越感。洪門弟子一直以“義士”自居,在他們看來,大清朝廷才是最大的“黑社會”——洪門至少還有紀律,違反了就要受到嚴格處罰,比如不能嫖賭、欺壓良民、霸占良家婦女等等;“黑社會分子”都能夠做到的這些條款,朝廷官員卻是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裏男盜女娼,為所欲為。大清朝廷真是到了連“黑社會”都不齒的程度。 正是因為如此,楊衢雲、謝纘泰等香港的體面人士,在成立輔仁文社的同時,竟然也紛紛加入了香港三合會。另外,孫文的同學鄭士良也是三合會成員,至於孫文在香港讀書期間有沒有接觸甚至加入過三合會,成為他反清思想的一個源頭,這就不得而知了。粵港兩地其他大部分的三合會成員都是底層勞工,如車夫、傭工、雜工、苦力等等,“反清復明”已經離他們很遙遠,加入三合會的目的只是為了在謀生中尋求一種保護,或者獲得某種“尊重”,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人肯出錢來“買”他們,三合會也能很快拉攏起一支隊伍,就看出的錢的多少了。 楊衢雲熟悉香港,就繼續在香港籌款和“買人”。鄭士良潛回廣東老家,在汕頭等靠海一帶收買三合會成員、草寇和綠林好漢充入起義軍隊伍。孫文和陳少白潛回廣州,加上特意從上海趕來的陸皓東,三人在廣州籌備成立起義的總指揮部,將來統一指揮起義! 在“太平盛世”下籌備起義,這是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只能進行隱秘的活動,而孫文沒有想到的是,他即將得到一個“鄭觀應式”的人物支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官商”劉學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