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第3/13頁)

又孫之驟《二申野錄注》:“後世蕃受刑,弇州兄弟贖得其一體,熟而薦之父靈,大慟,兩人對食,畢而後已。詩畫貽禍,一至於此,又有小人交構其間,釀成尤烈也。”

按所雲詩者謂楊椒山(繼盛)死,弇州以詩吊之,刑部員外郎況叔祺錄以示嵩,所雲畫者即《清明上河圖》也。

綜合以上諸說,歸納起來是:

1. 《金瓶梅》為王世貞作,用意(甲)譏刺嚴氏,(乙)作對嚴氏復仇的《督亢圖》,(丙)對荊川復仇。

2. 唐荊川譖殺王忬,忬子世貞作《金瓶梅》,荊川於車中閱之中毒卒。

3. 世貞先行刺荊川不遂,後荊川向其索書,遂撰《金瓶梅》以毒之。

4. 唐、王結怨之由是荊川識《清明上河圖》為偽,以致王忬被刑。

5. 《金瓶梅》為某孝子報父仇作,荊川因以被毒。

6. 湯裱褙識王忬所獻《輞川真跡》為偽,唐順之行邊與王忬忤,兩事交攻,王忬以死。

7. 《清明上河圖》為王鏊家物,世蕃門客湯臣求之不遂,托王忬想法也不成功,王忬只得拿摹本應命,湯裱褙又自發其覆,遂肇大禍。

8. 嚴世蕃強索《清明上河圖》於王忬,忬以贗本獻,為舊所提攜湯姓者識破。

9. 世蕃向世貞索小說,世貞撰《金瓶梅》以譏其閨門淫放,而世蕃不知。

10. 世貞賂修工爛世蕃腳,不能入直,嚴氏因敗。

11. 王忬獻畫於世蕃,而賄不及湯裱褙,因被指為偽,致陷大辟。

12. 王忬致禍之由為《清明上河圖》及世貞吊楊繼盛詩觸怒嚴氏。

以上一些五花八門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多,其實包含著兩個有聯系的故事——《清明上河圖》和《金瓶梅》。

二 王忬的被殺與《清明上河圖》

按《明史》卷二〇四《王忬傳》:

嘉靖三十六年(1557)部臣言:“薊鎮額兵多缺,宜察補。”乃遣郎中唐順之往核。還奏額兵九萬有奇,今惟五萬七千,又皆羸老,忬與……等俱宜按治……三十八年二月,把都兒、辛愛數部屯會州挾朶顏為鄉導……由潘家口入渡灤河……京師大震。禦史王漸、方輅遂劾忬及……罪,帝大怒……切責忬令停俸自效。至五月輅復劾忬失策者三,可罪者四,遂命逮忬及……下詔獄……明年冬竟死西市。忬才本通敏,其驟拜都禦史及屢更督撫也,皆帝特簡,所建請無不從。為總督,數以敗聞,由是漸失寵。既有言不練主兵者,帝益大恚,謂忬怠事負我。嵩雅不悅忬,而忬子世貞復用口語積失歡於嵩子世蕃,嚴氏客又數以世貞家瑣事構於嵩父子,楊繼盛之死,世貞又經紀其喪,嵩父子大恨,灤河變聞,遂得行其計。

當事急時,世貞“與弟世懋日蒲伏嵩門涕泣求貸,嵩陰持忬獄,而時為謾語以寬之。兩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諸貴人輿搏顙乞救,諸貴人畏嵩,不敢言”[11]。

王忬死後,一般人有說他“死非其罪”的,也有人說他是“於法應誅”的,他的功罪我們姑且不管,要之,他之死於嚴氏父子之手,卻是一件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們要判斷以上所記述的故事是否可靠,先要研求王忬和嚴氏父子結仇的因素,關於這一點最好拿王世貞自己的話來說明。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二三《上太傅李公書》:

……至於嚴氏所以切齒於先人者有三:其一,乙卯冬仲芳兄(楊繼盛)且論報,世貞不自揣,托所知向嚴氏解救不遂,已見其嫂代死疏辭戇,少為筆削。就義之後,躬視含殮,經紀其喪。為奸人某某(按即指況叔祺)文飾以媚嚴氏。先人聞報,彈指唾罵,亦為所诇。其二,楊某為嚴氏報仇曲殺沈鑠,奸罪萬狀,先人以比壤之故,心不能平,間有指斥。渠誤謂青瑣之抨,先人預力,必欲報之而後已。其三,嚴氏與今元老相公(徐階)方水火,時先人偶辱見收葭莩之末。渠復大疑有所棄就,奸人從中構牢不可解。以故練兵一事,於擬票內一則曰大不如前,一則曰一卒不練,所以陰奪先帝(嘉靖帝)之心而中傷先人者深矣。預報賊耗,則曰王某恐嚇朝廷,多費軍餉。虜賊既退,則曰將士欲戰,王某不肯。茲謗既騰,雖使曾參為子,慈母有不投杼者哉!

以上三個原因是(1)關於楊繼盛,(2)關於沈鑠,(3)關於徐階,都看不出有什麽書畫肇禍之說。試再到旁的地方找去,《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貞傳》說:

奸人閻姓者犯法,匿錦衣都督陸炳家,世貞搜得之。炳介嚴嵩以請,不許。楊繼盛下吏,時進湯藥。其妻訟夫冤,為代草。既死,復棺殮之。嵩大恨。吏部兩擬提學,皆不用。用為青州兵備副使。父忬以灤河失事,嵩構之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