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明通行寶鈔(第5/10頁)

[4]《明史》卷九五《刑法志》,卷七五《職官志》。

[5]王世貞《錦衣志》。

[6]傅維麟《明書》卷七三。

[7]《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8]《明史》卷七三。

[9]《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10]《垂光集》卷一《論治化疏》。

[11]劉若愚《中志》卷一六。

[12]《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13]《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14]《明世宗實錄》。

[15]《萬歷野獲編》卷二一。

[16]《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17]《萬歷野獲編》卷二一。

[18]《瞿忠宣公集》卷一。

[19]《明史紀事本末》卷七一。

[20]《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21]《萬歷野獲編》卷一八。

[22]《熙亭先生文集》卷四《恩譴記》。

[23]《萬歷野獲編》卷一八。

[24]《商文毅公集》卷一。

[25]《春明夢余錄》卷六三。

[26]《楊忠烈公文集》卷二。

[27]《劉子全書》卷一六《痛陳時艱疏》,卷一七《敬循職掌疏》。

[28]《春明夢余錄》卷六三。

[29]《明史》卷九五《刑法志》。

[30]按《金志》太祖以國產金,且有金水源,故稱大金。

[31]《廿二史劄記》卷二九《元建國始用文義》。

[32]日人和田清君曾撰《關子明之國號》一文,刊《東洋學報》,滇中無從得此書,未能論列。

[33]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引俞本《皇明紀事錄》,《明史·太祖紀》系稱吳國公事於至正十六年。

[34]《國初群雄事略》引《龍鳳事跡》。

[35]《國初群雄事略》。

[36]馮承鈞譯,商務印書館版。

[37]《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一一。

[38]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一卷二號。

[39]輔仁大學《輔仁學志》七卷一、二期

[40]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41]李肇《唐國史補》,《新唐書》卷二一七上。

[42]李肇《唐國史補》,《新唐書》卷二一七上。

[43]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44]李肇《唐國史補》下,《唐書·回鶻傳》,《資治通鑒》卷二三七。

[45]胡三省《通鑒》注引《唐會要》卷一九。

[46]《佛祖統紀》卷四一,贊寧《僧史略》下,《舊唐書》卷一四,《冊府元龜》卷九九九。

[47]《佛祖統紀》卷四一。

[48]李肇《唐國史補》下。

[49]《冊府元龜》卷九九七。

[50]《唐會要》卷四九。

[51]徐鉉《稽神錄》。

[52]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卷五《賜回鶻可汗書》。

[53]《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

[54]《僧史略》卷下。

[55]《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

[56]此承向覺明先生教。三階教,日人矢吹慶輝著有《三階教之研究》。

[57]《閩書》卷七《方域志》。

[58]《佛祖統紀》引洪邁《夷堅志》。

[59]《老學庵筆記》。

[60]《宋會要稿·刑法》二上。

[61]《渭南文集》卷五。

[62]《高峰先生文集》卷二。

[63]《泊宅編》卷五。

[64]《雞肋編》中。

[6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六。

[66]《佛祖統紀》卷三九引。

[67]方勺《泊宅編》,《宋史·童貫傳》附《方臘傳》。

[68]《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二至三六。

[69]《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三,莊季裕《雞肋編》中。

[70]《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八。

[71]《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一。

[7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六。

[73]《宋史》卷四一九《陳傳》。

[74]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75]《攻媿集》卷七三。

[76]《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

[77]《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五。

[78]《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三。

[79]《四朝見聞·丁集》。

[80]《宋史》卷三九四《胡纮傳》。

[81]《宋史》卷三九四《林栗傳》。

[82]《宋會要稿·刑法》二上。

[83]《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風土門》。

[84]《宋會要稿·刑法》二下。

[85]何喬遠《閩書》七《方域志》。

[86]《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品八難品八大人念經。

[87]《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注記》。

[88]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三《階教之發生》。

[89]慧皎《高僧傳·道安傳》。

[90]道宣《續高僧傳·感通》。

[91]《隋書》卷二三。

[92]《唐大詔令集》卷一一三。

[93]《北平圖書館刊》九卷六號王重民《金山國墜事零拾》,此亦承向覺明先生教。

[94]《宋史》卷二九二《明鎬傳》,李攸《宋朝事實》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