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露聲色的棋手才最可怕(第4/5頁)

韓瑗和長孫無忌兩家都被流配嶺南,成為奴隸。永徽奪宮,並不只是簡單的宮廷政變,它的發生是唐朝的劃時代革命。它徹底結束了唐太宗時代。

武則天搖撼了王皇後的地位,又和李一起相繼搖撼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顧命大臣地位,取得奪宮的勝利。同時,武則天又以《姓氏錄》的門閥體系取代了《氏族志》的門閥體系,以一種包含較多雜色的流內官員結構,代替了排斥雜色的流內結構,從而發動了對長孫無忌的毀滅性打擊。

時為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秋,正西風渭水,落葉長安,好一派淒涼。長孫無忌在袁公瑜的不斷催促下,在黔州的寓所懸梁身死。臨死之前,長孫無忌手持一杯“皇賜”的禦酒,不覺老淚縱橫……

2

這場驚天動地逼殺五位宰相的大案,就這樣幹凈利落地了結了。我們來盤點一下曾經紅極一時的永徽年間的七位宰相的最後結局:

頭號人物: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畏罪自殺。

二號人物: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雖然還活著,但鋒芒不再,已過時。

三號人物:尚書省長官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於志寧,被貶出京,得以終老。

四號人物:尚書省長官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被貶愛州,死於任上。

五號人物: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來濟,被貶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戰死沙場。

六號人物: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崔敦禮,平平淡淡地混日子。

七號人物:門下省長官侍中韓瑗,被處死。

如今除李與早逝的崔敦禮外已經全部或貶或殺,收拾殆盡,中書省換上李義府,門下省換上許敬宗,執政班子的大換血便以這樣血淋淋的極端方式而告完成。而這些在武則天為後不到五年的時間裏就全部搞定了。 

至此,那些反對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都不落。

事情辦到這個地步,應該算得上是功德圓滿了。只要掌控唐高宗一個人,就可以掌控整個朝堂,乃至整個帝國。

就在血腥的清洗之中,一種全新的政治格局誕生了。首先,貴族官僚逐步喪失了權力,甚至喪失了生命,受到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打擊。關隴集團是地方武力集團,人員本來有限。長孫無忌等人以及他們的親屬,死的死,貶的貶,使得這個集團受到了重創。朝廷的很多位置空了出來,新興的勢力就可以補充進去了。原來的一般官僚實力和地位有所提高。

許敬宗、李義府、袁公瑜這些新提拔起來的中下層官員在廢王立武事件中嶄露頭角,在清除長孫無忌集團的過程中大顯身手,此後,他們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再從皇權的角度來考慮,經由這樣一番變化,皇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帝一直和貴族官僚聯合治理天下,正因為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征求大臣的意見,處處受制於大臣。

隨著元老大臣的下台和新生力量的補充,皇帝面對的將再不是貴族,而是一般官僚,皇帝和大臣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皇權的伸張有了充分的余地。所以說,由廢王立武引起的變化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僅意味著支持武後的人上台,反對武後的人下台,還意味著整個社會勢力的重新洗牌。

武後在剿滅長孫集團過程中並沒有直接跳到前台,她只是在使用一雙“隱形之手”。我們只能看見結果的不斷出現,卻始終看不清它的動作。

整個永徽年間,長孫集團壟斷了全部相位和絕大部分中層職位,以“朋黨”而論,其勢力之大堪稱驚人。相權絕對壓倒皇權的現象,也很驚人,以至於在房遺愛謀反一案中,高宗向大臣泣求免叔叔和兄長一死都不能如願。

然而,從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起,長孫集團開始叠遭打擊,時間才過去兩年多,就宣告全盤覆滅。任何人,看到這樣的進程、這樣的戰果,都不能不佩服在帷幕最深處的那位最高決策者。這樣一雙效率驚人的“隱形之手”,不可能是許敬宗、李義府這類躁進之徒能勝任的,也不可能是高宗這個有些庸懦的皇帝能完成的。

那個在幕後不露聲色的棋手,只能是武則天。這盤棋,別人下不了。

在打擊行動開始之初,權力鬥爭的台面上實際只有兩個人在表演,許敬宗和李義府。

兩個人面對的是四位現任宰相(長孫無忌、韓瑗、來濟、於志寧)和兩位前宰相(褚遂良、柳奭),實力和經驗都不成比例。盡管在兩人背後有高宗皇帝的支持,但高宗從來就沒有表現出他性格中剛毅果決,憑著這樣的君臣三人組,根本無法撼動長孫無忌這棵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