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感業寺,青燈不解梵唱

1

永徽九年(公元650年)歲首,同樣是一個異常寒冷的季節。漫天卷地的白雪覆蓋了整座長安城,但卻無法覆蓋一個盛世的榮光與驕傲。對於身在感業寺的武媚娘來說,冰凍的時間在雪地上正在緩緩退去,即將迎來了是嶄新的黎明。紫宸殿沉洪的鐘聲敲響了大唐歷史上不平凡的又一天。

守歲的人長長地透了一口氣,他們推開窗子,讓朔風吹散屋子裏的炭氣;隨後,人們恭敬地點燃了紅色的蠟燭,以慶祝新皇帝登位的第一個元旦。

大唐的臣民是不會忘記先皇的,太宗皇帝在位23年,讓天下由紛亂走向太平,人們由流離回復安居。自從秦漢以來,三國六朝,戰亂相繼,沒有真正的承平與統一。然而,李世民卻創造了一個宏大的統一局面,23年以來,欣欣向榮。

太陽每一天都是嶄新的,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小老百姓,日光之下,貌似公平。

紫宸殿的晨鐘在清冷的世界裏緩慢而沉重地敲響,隨之,各處宮闈和寺廟的鐘也次第響起,宏大的聲響撼動了白雪覆蓋之下的整座長安城。

高宗皇帝李治是頗多爭議的帝王,他的爭議性源於兩個人,一是他偉大的父親李世民,二是他將來的皇後武則天。他夾在兩人中間不上不下幾千年,活在巨大的陰影之下,難以擺脫。

李治在文武百官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是在他母親長孫皇後的葬禮上。當時只有9歲的李治哭得痛不欲生。這份孝心打動了太宗皇帝,也同時打動了他的舅舅長孫無忌。 

李治是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懂事少年。可是並不像李唐皇室的大部分子弟那樣生得龍筋虎骨,雖然高大,卻顯得羸弱不堪。為什麽多情的人總是長不出結實的身板,難道是濃情耗盡了他們太多的生命精華?李治“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所謂“岐嶷”,是指這孩子已經聰明到超越常人的地步。自古以來,聰明之人活得都比普通人要累,因為他們的心放不下。

以現代的標準來看,李治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他的文章和書法還是很有造詣的,喜歡柔媚而艷麗的詩文詞賦,這好像是中國歷史上那些多情帝王的共性。李唐皇族頗有音樂天賦,李治也是個音樂天才,自己創作了《上元舞》《琴歌》《白雪》等傳世樂章。

綜合來看,李治並不是混沌之人。白衣勝雪,才華橫溢。

這時的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出身極為顯赫,為當時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唐太宗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曾稱她和李治是一對“佳兒佳婦”。不過對於這樁婚姻,李治自己卻始終不是很滿意。

唐高宗身上具有濃重的文藝氣息,對愛情有他自己的一番理解,當然很多想法都是來源於文藝作品。偶然邂逅,心心相印,自由戀愛。想法雖然豐滿,現實卻是如此骨感,就算是皇家子弟想要擁有十全十美的愛情,也要經歷諸般折磨。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有人拉來一個女人,無須花前月下,經過皇家無數道煩瑣程序儀式,然後就昭告天下。當然這個女人,要是豪門大家的千金小姐,要配得起皇家的尊榮。這種做法讓李治很不習慣,包辦婚姻,十足的包辦婚姻。

直到遇見武媚娘,他才真正領略到世間情為何物。他們結緣於太宗皇帝的寢宮,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至於武媚娘,有人認為她扮演的是誘惑者和投機者的角色,其中並沒有多少真情投入,只是因為在太宗皇帝那裏尋不到出路,才將感情轉移到太子李治的身上以尋找機會。

對於一個自負才貌卻長期遭受冷落的宮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貴的皇太子的垂青,要說這時的武媚娘內心一點想法都沒有,顯然是不現實的。

不管怎麽說,這段讓人難以啟齒卻又心跳不已的不倫之戀,在華麗而森嚴的長安宮廷裏悄然生根、發芽,直至長成一棵樹妖藤怪。19歲的李治就這樣深深地迷戀上了比自己大的武媚娘。

在備嘗風霜、充滿心機的武媚娘眼裏,李治不過是個感情沖動、靦腆有加的大男孩。

也就是說李治是一顆多情的種子,遲遲沒有完成自己心理上的“斷乳”。這時的武媚娘還沒有想到更多,只求能夠在復雜的後宮世界裏生存下去。至於將來,她不敢想,就算是想破天也沒用。

在錯綜復雜的宮廷生活中,身為太子的李治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他渴望回到童年,渴望回到母親的懷抱。因為在那裏,他才能感覺到溫暖、安全、無憂無慮。可是,母親長孫皇後早已去世。他也已長大成人,無法再回到那備受女性寵愛的童年時期。於是,本能促使他尋找夢中的港灣去眷戀比自己年齡大、成熟、意志堅定的女人。這正是李治這類具有戀母情結、性格懦弱的男人常見的自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