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舊事(第2/2頁)

既然事先官員們能領取這樣的俸祿,照常辦事,又何必無事找事?

但錦衣衛最強的就是數據匯總,以蘇州無錫、淮安沭陽、河南朱仙鎮等地為例,將官員實際俸祿和火耗征收、攤派等正經的灰色收入羅列出來,再計算幕僚費用,迎來送往的費用、儀金、官服、車馬等費用,再計算官員人口,十年辛苦得官的成本,如此這般算將出來,最後的結論連皇帝自己看了亦是心驚。

一個知縣年俸祿是四十五兩,而且只能拿到一半多些,但實際如何?那些貪汙和中飽就不提了,就算是上下認可的火耗征收和商稅截流,再加上合理的攤派收入,一個知縣多則萬金,少也有四五千,最不濟的窮地方,一個知縣一年收入兩千兩以上也是很正常的收入。

這些收入,還是扣除了來往官員的招待,給上司的分成,送給京官的冰炭敬,再去掉給進士同年的一些開銷和恩師座主的儀金,最後剩下來的純收入。

當皇帝看到這麽多可靠又清楚的數據時,自然是怒不可遏。

但他亦是無計可施。現在不比洪武年間,皇帝也沒有把全天下官員全部殺光的魄力和想法。就算他有,也找不到願意這麽幹的人。

哪怕是張佳木也坦然告之,如果皇帝真的這麽想和要這麽做,那麽他也只能辭職了事了。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千年之後的名聲都拿出來陪皇帝這麽瘋……當然,話不可以說的這麽難聽就是了。

在種種權衡之後,皇帝才勉強允準加俸之事,但皇帝的著重點,卻在火耗歸公上。

自計算之後,火耗歸公的收入不僅可以支付官員正常的收入,而且把各種攤派計算之後,留下合理的部份,比如在某些養馬地的幹草稅,還有一些正經的商稅,可以保留,再有官田收入,把這些相加,減去俸祿和加上的吏員俸祿,仍然可以有相當大的富余。

皇帝不僅是善財難舍,而且在節流的同時,很想開源。

他老人家也是窮怕了,一年收入百萬,但宮中用度很高,明之皇宮用度,一年總在數百萬之間,比起清朝,明的宮廷人數過於龐大,光是光祿寺就有近萬廚子的豪氣,清朝實在也是無法相比。

幾萬宦官加宮女的壓力也著實不小,當然,清朝的八旗開銷是計入公賬,用全中國的錢養活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而明朝的內廷和等於皇帝打手的武官集團是歸皇帝自己開銷供養的。

一季就是十四萬,一年養京師武官的銀子就在大幾十萬了,加上實物俸祿,比如糧食和布匹,一年的開銷就更高了。

這還只是武官,底下總還有小兵的開銷,皇帝要校閱,校閱就得有賞,逢年過節,小兵總得發一兩銀子的過節費,這些錢也歸皇帝出。

光祿寺的開銷也很大,內廷的開銷也不小,皇帝自己算起來,也真的是一本苦賬了。如果張佳木搞的不好,官員糧食不夠,再擠兌京師存糧和禁軍京營的用糧,那皇帝可就真的惱了。

“請皇上放心。”張佳木從容答道:“京師百官俸祿,臣另有想法,當以實物與銀對半的法子來放。至於通州儲糧,和臣內閣並戶部、兵部會議過,一年拿出百萬石以上,仍然會有相當夠的儲藏。”

“嗯,就是這麽著。”張佳木最近的重心就在京營改制上,皇帝也對此極為重視,點了點頭之後,又向李賢道:“先生有什麽要說的?”

“回皇上。”李賢與張佳木事先早就有所默契,所以此時皇帝一部在,他便答道:“自古國家怕冗食,現在京衛一衛,有武官兩千余人,臣以為,其中老弱殘疾者,可以逐次調外。”

“此是正論。”皇帝輕輕點頭,不過,緊接著又道:“恐怕一時難行罷?”

如果依李賢所言,針對的就不止是京營中淘汰下來的老弱殘疾的營兵,這些大頭兵好打發,但那些武官卻不好惹,與文官一樣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連皇帝也不敢賴他們工資,這些人很隨意就能和一個國公攀上關系,捅這個馬蜂窩,皇帝亦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