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思想

時光荏苒而過,時間在很多人來說,如飛燕掠水一般,根本了無痕跡。但對有些人來說,又是格外的難熬。

在錦衣衛的實際主持下,一場關系到整個大明未來的大變革已經悄然開始。

對整個大明文官系統的核查與考量已經在進行之中,由內閣牽頭,各部寺參與其中,核實官員名單,預備裁撤轉並一些閑職,再由戶部主持火耗歸公一事,預備先由北方諸省來試行。

但今年是趕不上了,賦稅收取有一定的時間,今年如果改火耗歸公,那就很容易引發混亂,這是內閣或張佳木都不願看到的。

至於一些陋規,則是已經提前改了。

比如地方官員收取商稅,可以自行截流的做法,已經明令禁止。商稅亦是一律歸公,地方的辦公費用會在將來指定名目或是由中央財政直接撥給。

張佳木在財政上的做法,類似後來的清朝。

清朝在洪揚之前,財政上是完全的中央財政,戶部管理一切,地方上的費用除了極少數的辦公維掛費外,一切經費的使用都需要中央撥款或是報銷。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福康安,用銀如流水一般,但最後還是要走戶部的程序,小書辦難為福貝勒,在當時也是時代一景了。

後來就不行了,地方軍興,瞬息萬變,再等京師裏的戶部進行中央統籌,以當時的通信和道路條件完全不可能。除非清廷願意放棄南方,不然的話,就非得放權不可。

在現在這種時候,張佳木要搞中央財政,在法理和條件上完全可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不會放權給地方。

其中原因,就在於他要辦的一些大事,非得加強中央威權不可。

地方一旦有財權,就有離心力,從晚清的現實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就算是張佳木生活的那一段時間,分稅制下,中央地方彼此利益牽扯,很多時候,地方根本不買中央的賬,所以就稅制財政收入分配來說,無疑就是一柄要當權者極為小心的雙刃劍……

至於新吏治,在前兩樣沒有確切的流程的前提下,無疑還要再多拖一陣子。

但新軍制,已經是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了。

武校的地址挑好,已經開始建設,這一部份的款子是錦衣衛自己墊的,所以校舍建設很快。

同時,在全國各地都以錦衣衛的名義在招收武校的學生,衛所軍戶的子弟當然優先,普通的百姓只要是清白良家子,又孔武有力,或是識文斷字的都可以,只要自忖能通過入學考試的,就不妨一試。

通過初試,就可以領取盤纏,到京師再來復試,就算復試不通過,也會發盤纏統一由張佳木的郵傳送回家,所以一個月間,報名武校的學生就已經超過萬人,初試之下,也會有數千人通過各種渠道到京師來。

講武堂是張佳木改革軍隊的先聲,從組織制度到將官任免,再到營制、兵制、軍餉、後勤、榮譽、養老、傷患,一切制度都要重新再來過。

這麽大的動作,如此多的大事,就光是公文往來,就已經把中央各部的官員和小吏書辦們忙的不可開交。

九月初,張佳木上書皇帝,奏請戶部添加吏員,皇帝經內閣批復曰:依議。

戶部,是張佳木在中央部務改革的先聲,無論如何,戶部最近要負擔的責任太多太重,而人數是可憐復可笑的。

管理這麽一個龐大的帝國財政,再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要對整個中央到地方的財政進行一次大梳理,然後再把每個官員的俸祿根據實際情形實重制定一次……然後再把火耗歸並入中央財政,根據各地離府庫的遠近和地點加上運輸條件來制定火耗的征收額度……這一切工作都要戶部的二百七十三個官員和吏員來做……

是的,二百七十三人。

張佳木聽到這個數字時都被氣笑了,說中國是中央集權的大政府還真是一個笑話,一個管理這麽龐大的國家,官僚數字幾萬人,加上武官十幾萬人,加上皇親勛戚幾十萬加上軍隊有幾百萬吃皇糧的大帝國,還要有造橋修路治河等中央級撥款的大工程,負責這一切事物的就是二百七十三人。

這其中還是連官帶吏,不少官員就拿俸祿不幹事的,反正具體事物有書辦吏員去做,官兒們閑著沒事,願意做點事就做點,平時閑了沒事就寫字畫畫兒,要麽吟詩弄月,飲宴無度,部裏雖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但少幾根蘿蔔根本也無傷大雅。

張居正為一國首輔執掌天下的時候,母親死了不肯丁憂,一生令名都毀了。因為這個帝國的官員就是這樣,家中有喪事居喪二十七個月不辦事,反正少了幾個人也無妨,大家都是這麽過來的,憑什麽你江陵相國就能賴在位子上不走?

大明少了你就玩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