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思想(第2/2頁)

就是這種情緒之下,使得奪情在明朝成為一個匪夷所思的事,任何講究政治名聲和立場的官員都不可能放棄自己的丁憂權。

於是可以看到,後世人說皇帝不作為,中央部府寺缺額一半以上的官員,內閣都只有兩三人辦事,但奇怪的事,這個帝國居然沒出太大的問題,後來的跨台也是因為這個帝國的痼疾已經難以醫治,而天災伴著雙重的人禍降臨,所以無藥可知了。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這個帝國的官員們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又在做些什麽了。

治官不如治吏,就目前這個階段,就是如此。

戶部的吏員分為最高六百石的長吏,然後是四百石和三百石、二百石到一百石的輔吏,百石以下,便是鬥食小吏,只能做些抄抄寫寫的工作了。

九月中旬,整整六百名從錦衣衛吏科學校畢業的學生,全部充入戶部之中,在內閣和吏部的配合下,這些吏員也算是第一批新俸祿的受惠者。

以往的俸祿標準,官員都很菲薄,更加不必提那些被歧視的小吏們。當然,吏員們也不可能完全靠俸祿吃飯,他們上下其手,勒索貪汙,用額外的收入來彌補名譽和收入上的雙重不足。

新的吏員當然不必如此,吏部和戶部已經最先把他們的俸祿給制定好了。

大明各部,原本是分令吏、攢吏、典吏,這種分法已經被取消了,戶部的官員俸祿暫且未定,但所有的吏員就按自己的實際工作來額定俸祿,比如戶部的寶鈔廣惠庫,原只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大使正九品,副使從九品,底下有典吏和攢吏若幹人。這一次就是增加了大使丞、吏等若幹,裁撤副使,多加吏員,而吏員俸祿,則是以三百石到一百石不等。

事實上,廣惠庫大使的年俸不過四十兩,一樣也是要折寶鈔和以物抵俸,這一次有品級的官員沒有改俸,名義上是他助手和下屬的吏員們卻拿著比他高十倍的俸祿,一時之間,改制加俸的議論,一下子便是上揚了十倍有余。

而同時,有些閑曹卻面臨被裁撤的危險而驚慌不已。

比如鴻臚寺已經無公可辦,衙門除了用來積灰已經無所作為,對這些衙門,自然是有裁撤的打算。

好在風聲一出,就又有安撫人心的說法:衙門縱撤,官員仍然可以擇地安置。

比起一直有捐班和大量恩蔭的清朝,明朝此時還沒有傳奉官,所有的官員都是正途出身,而比起宋朝來,明朝科舉中式的人數是有限額的,所以沒有冗官之害。

這自然也是在定制的時候考慮到了前宋的弊端而做出的改革,所以在明朝改制,最少在官員安置這一塊,所受到的壓力就小的多了……

天順二年的八月到十月之間,地方上感受到的震動還有限,南方諸省除了看邸報的人群外,幾乎對幾千裏外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只有特定的人群,比如官員和士紳才會在邸報上看到一些細微的變化,這變化看似不大,但也足以發人深省。

除了正式的邸報之外,還有錦衣衛已經開始正式對外發行的“衛報”,每份賣一個銅錢,販夫走卒也買的起,當然,總要識字才行。

大量的消息自京城中源源不斷的流出,不停的沖擊著的人固有思維,在南京,在廣州、福建、昆明,無數人借由邸報和錦衣衛的報紙來了解京師之中剛剛開始的變革,已經有無數人思索著,借著報道來權衡著京師之中變革的利弊所在,無形之中,一場全民的大思索也是借由京城的變化而悄然展開,無數的官紳士子,在華屋或是陋巷,在學堂或是青樓花街,思考或是辯論者。

在大明,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前中期的歷史上,對人的思想也是鉗制的,甚至,做的比清朝還要血腥和野蠻。

洪武年間,國子監生因為不滿祭酒宋訥所為,有監生寫狀子帖在墻上,歷數宋訥的不滿,但此事觸怒了朱元璋,一聲令下,監生們人頭落地,並且將頭顱掛在旗杆上,以警示其余的監生。

國家儲備人才和官吏的最高學校,用這種蠻橫的做法來教育學生,對人的思想之鉗制,對學問思想之侮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