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五章 大淩河之戰(第4/6頁)

十一月二日,祖大壽進城。皇太極聽到炮聲,知道這是祖大壽發出的信號。皇太極就等祖大壽第二次發出炮響,這就意味著祖大壽已經動手了,埋伏在錦州城附近的後金軍隊就可以出動了。

可是,第二天皇太極沒有聽到炮聲,第三天還是沒有……

就在皇太極對這個人感到失望的時候,忽然收到祖大壽的密信。祖大壽解釋說,由於進城倉促,身邊人手少,一時之間沒法動手,希望皇太極先生淡定,總會逮住機會動手的。

皇太極心想大壽說的也有道理,不如就多等幾天吧!這一等又是好多天,皇太極感到極度的懷疑。就在這時,他又收到大壽的一封密信。大壽首先說對不起,讓你久等了,然後就說,錦州城防守特別嚴密,一時半會兒只怕沒法動手,太極先生你耐心等等吧,估計明年就可以動手了。

很明顯,祖大壽在忽悠皇太極,他所以對皇太極這麽客氣講禮,一方面是忽悠,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皇太極為難自己的親屬和士兵。皇太極這人確實非常特別,別人這麽忽悠他,居然任由別人忽悠,換作是秦皇漢武這樣的人早把祖大壽家人都剁了,更不用說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了。

現在我們大概明白祖大壽殺害何可綱的苦衷了,殺何可綱可以取信於皇太極,找準機會走人。雖然他們抗爭的方式不一樣,但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一個是玉石俱焚的剛烈,一個是曲線救國的手腕。

就像祖大壽解釋的,自己人手不夠,沒法下手。許多人由此推斷祖大壽是真降,這種看法不太靠譜。因為不久,祖大壽就當上錦州城的老大,換句話說,只要他一聲命令,可以立刻打開錦州城。

在此之前,錦州城的守將是邱禾嘉,邱禾嘉做事非常認真細心。雖然祖大壽對他沒說真話,但他已經派人多方查證,得知祖大壽投降一事。邱禾嘉將這事報告給崇禎,崇禎看了之後沒有任何反應。確切地說,也有一些反應,他讓祖大壽取代邱禾嘉的地位,鎮守錦州。

崇禎殺了袁崇煥後,祖大壽已經有“不聽話”的行為,投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崇禎為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說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光皇太極知道人才寶貴,崇禎也是知道的。有人會說了,崇禎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為啥還要殺掉袁崇煥?

可能這跟做人有關系,崇禎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殺掉袁崇煥。祖大壽和袁崇煥的區別在於,袁崇煥個性鮮明,而祖大壽則非常低調。

大淩河之戰,孫承宗非常倒黴。最堅定地主張修墻的是他,現在墻沒修好,敵人就沖了過來,把墻砸得稀巴爛,還把整個修城的隊伍給沒收了。一時間,朝野上下的唾沫全都飛向孫承宗。孫承宗受不了,辭職走人。

十年之後,皇太極再次攻打錦州,將錦州圍困了一年,祖大壽才投降——這次是真降。不過,投降之後的祖大壽碌碌無為,始終沒有為清軍效力。皇太極其實也不是特別需要祖大壽效力的,他需要的是“榜樣”的力量,祖大壽就像是他的政治產品的宣傳演員。

投降不分先後

優降政策是戰場上的攻心之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挖墻腳。雖然祖大壽招降得不是特別成功,但已經為皇太極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效益。如果沒有祖大壽榜樣的力量,後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歸順得或許不會那麽順利。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龍得力的部將,毛文龍一死,他的副手陳繼代領職務。陳繼的能力差點兒,剛開始有袁崇煥罩著,還能勉強壓住局面。後來,袁崇煥死了,皮島上面人心思動,發生了兵變。為了爭奪島上的最高權力,將領與將領之間拿著刀對砍,兵士與兵士之間集體幹仗。雖然明朝政府最終平息了紛爭,但島上人心渙散,許多人不想繼續在島上待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帶著一班人馬投奔了登州巡撫孫元化。孫元化和徐光啟是同學,都是明朝了不起的科學家,孫元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武器研究方面,什麽炸藥大炮之類都是他研究的項目,他不但精通物理和化學,而且還懂葡萄牙語。這樣的人在當時肯定是稀有之物,屬於專家型官員。

聽說孔有德和耿仲明來投奔自己,滿腦子全是武器彈藥的孫元化欣然同意。孫元化是一個優秀的人,優秀意味著對人情世故中厚黑那一套了解得比較少。

孔有德和耿仲明這兩人並不是什麽好鳥,否則後來也不會投靠了清朝,還混到三藩級別。這兩人典型屬於有奶便是娘的類型,他們之所以服毛文龍是因為毛文龍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們。招了這兩個人,也是孫元化倒黴,碰上兩員工給錢就開工,不給錢連老板都要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