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五章 大淩河之戰(第2/6頁)

這些罪狀經過專家組討論過,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有根有據,阿敏就是長了翅膀也難脫身了。

總的說來,阿敏的罪行就一點:對皇太極有意見,有非分之想。

皇太極是一個仁君,沒有處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來。打掉阿敏集團是皇太極樹立個人權威的一個開始,獨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極能夠做到有步驟、有程序、有條理地掌握獨裁權力,已經說明了他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得上英明。

圍攻大淩河

孫承宗收復北方四城後,親自巡關,經過實地考察後,他建議崇禎現在最要緊的是修復大、小淩河兩城,這兩城就像兩把鎖鏈一樣,可以和山海關連成一條防務鏈。

崇禎表示同意,讓孫承宗先修大淩河。大淩河位於錦州以東三十裏,是錦州的一個前哨。由於這座城池的關鍵地位,孫承宗讓祖大壽負責這項工程。

皇太極的偵察行為做得非常不錯,明軍修築大淩河的事情很快就傳到皇太極的耳中。明朝總兵祖大壽和何可綱等人率領關外士兵和一些民夫修築大淩河,準備搶在八旗軍未到時竣工。得到這個情報,皇太極發出一聲冷笑,你想搶在我來之前竣工,那我就給你一個驚喜吧!

祖大壽率領的是明朝最精銳的士兵,只要把這支軍隊消滅了,等於是卸下崇禎的一條膀子。

戰爭之前,皇太極照例是要演講的,他動員道:“從古至今,打仗這東西向來是有道者能打贏,無道者要失敗。這是屢試不爽的天道。所以呢,我們打仗,絕對不可以仗著武力肆意濫殺,這樣只會導致失敗。用兵之道,最關鍵的是順應天理,行仁義之師。天道這個東西是循環的,皇帝輪流做,但老百姓還是老百姓。現在天意站在我這邊,明朝的老百姓遲早也是我的老百姓,所以希望你們能善待老百姓,嚴格遵守軍紀……”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祭拜太廟後,即刻率領大軍出發。渡過遼河後,皇太極又不厭其煩地開始了一次演講,這次演講的內容更長,還是老調重彈,什麽老天站在我這邊,什麽軍紀大家一定要遵守,什麽只要有信心打仗一定贏,什麽將軍和士兵大家要互相愛惜……

雖然這些東西有點兒煩人,但確實很有效果。這就是宣傳的力量,也是廣告的威力。

八月初一,蒙古的一些部落前來和皇太極會師,皇太極給他們接風洗塵後,再次把自己的軍紀跟蒙古人重申了一遍。

皇太極軍抵大淩河時,城墻已經修完,雉堞完成一半。在城下俘獲了一個人,得知修城工作已經進行了半個月,城內大概有一萬五千兵馬。

當天晚上,開會的時候,大家都主張攻城。皇太極經過認真思考後認為,以前攻城吃了許多悶虧,與其攻城不如圍城。等到城內糧食斷絕後,自然不戰而勝。

皇太極是個鬼點子特別多的人,他圍城還圍出了特色,用一個月時間讓人在城池周圍挖了一個圓圈,投降不,不投降困死你。

祖大壽大笑:“有種就困死我,我城內的糧草充足,可以支撐兩年。”

皇太極聽了也笑眯眯地回答:“行,那我就困你三年。”

如果真有兩年的糧食的話,祖大壽也懶得跟皇太極喊話了。現在祖大壽唯一指望的是朝廷的援軍,他已經讓人給崇禎皇帝發送了急報。孫承宗接到消息,派吳三桂的老爸吳襄領一萬人馬去救援,據說三桂兄也在裏面。你來救援,很好啊,攻城我不行,野戰我還是挺厲害的。皇太極一招圍點打援,明軍來多少都在外面阻擊。這招還真管用,吳襄硬生生被皇太極打了回去。

回去後,孫承宗撥出一支更大的人馬,總計四萬人,由張春率領。張春是個聰明人,趕到大淩河附近的時候,不但不進攻,還擺出防守的架勢,等皇太極來攻。這張春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如果跟皇太極的軍隊在野外對砍的話,那是相當不劃算的一筆生意。

張春建立營寨後,架起一排排大炮,就等皇太極來攻。皇太極沒有讓他失望,派出最精銳的騎兵,左右兩路同時出擊,攻擊張春的兩翼。事實證明,大炮的威力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幾輪進攻下來,後金部隊損失慘重。

就在張春為勝利而歡慶的時候,皇太極拿出了他的撒手鐧:大炮。

當後金的部隊朝張春開炮的時候,張春產生了錯覺,以為是自己這邊的人不小心搞出來的烏龍。當對面的炮彈不斷飛過來時,張春終於才明白,敵人也有大炮。

其實,皇太極很早就對大炮感興趣,早就委派一些人專門研究這門高新武器。造出了三十門大炮,拿出來試用,感覺還不錯。

這件事震驚了張春,眼看戰事發生變化,張春決定親自上陣督戰,希望能穩住軍心。跟張春一起來的還有吳三桂的老爸吳襄,吳襄是一個猛將,而且又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熟悉敵人。原以為帶著他可以如虎添翼,沒想到這不是翅膀,而是風箏,看到事情不對勁兒,吳襄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掙脫張春,自己逃跑了。吳三桂有這樣的老爸,怪不得後來做起漢奸來遊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