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之死十二(第2/4頁)

樂毅部署停當,自己率燕軍,孤軍渡過濟水浮橋,向齊國內地進發,長驅直入,追擊敗兵。燕國大夫“劇辛”反對樂毅冒險,劇辛說:“齊大而燕小,依賴各國的協助打敗齊軍,已經是燕國的福氣了。從燕國的長久利益考慮,應該趕快攻取齊燕邊界地區,以擴展燕國領地。只求深入不占土地的作法,無損於齊,無益於燕,空使燕齊結下深怨,會後悔的。”

樂毅說:“齊泯王誇耀自己的武功,遇事不與群臣商議,政令暴虐,百姓怨恨(未必這麽嚴重)。如今我們乘齊泯王初戰大敗之際,深度進攻,齊人必亂,可一舉占領齊國。如果失掉戰機,待齊泯王發覺自己的錯誤,改恤下撫民,那就不好對付了。”遂帶領燕軍,孤自深入,對齊人窮追不舍。

樂毅一直抵達山東中部,逼近臨淄地區。齊國敗將“達子”,退守臨淄以西的壁壘——“秦周”,企圖保守臨淄。達子要求多發賞金以鼓勵士氣,齊泯王不肯(可能也是更年期症狀使然),結果一戰又是大敗,達子戰死。樂毅大兵直趨臨淄城下。所謂樂毅“率天下之兵,大戰一,小戰再,頓齊國”,就是這回事情。大戰一,就是濟西大戰,小戰再,就是秦周之戰。秦周之戰,是樂毅率燕人獨立作戰,燕人也算是戰力不俗的啊。燕國人可能由於地處北方而身體蠻悍,張飛每每大叫:“燕人張飛是也”,可能燕人是個光榮彪悍的詞,可以借之嚇唬敵人。

不過,在其它的史料上,樂毅的武功就沒有這麽顯赫。首先樂毅沒有參加諸侯聯軍從西邊發起的“濟西大戰”,而是獨自帶著燕軍從北方而來。蘇秦為了配合北邊樂毅的進攻,勸說齊泯王把主力調往西邊的濟水防範諸侯聯軍,遂使齊國北方出現空擋(其實在更早的時候,齊泯王攻宋,由於兵力不夠,就已經征發北部民眾,北方防守虛弱了)。接著,蘇秦兩次請令,帶領齊兵北上抗燕,自然是出工不出力,故意被樂毅殺得兩次大敗,接連喪地,導引燕兵南下,直抵臨淄。

兩種說法不知誰是誰非,如果是後一種說法成立的話,樂毅不過是因人成事,白揀了蘇秦的功勞。

不管是從西來,還是從北來,當燕軍直抵臨淄,兵臨城下,城中已是一片慌亂,齊泯王等人,只想著逃跑了。蘇秦登城一望,燕軍的旗幟如林,戈矛耀眼生光,不由得心頭陣陣高興,多少年辛苦經營,在敵國的心臟裏戰鬥,總算有了結果,報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為燕國復仇破齊,迎來了黎明。於是轉身回到自己的府第,清理來往的密件,準備一火而焚之,然後溜之大吉。

正這時候,齊閔王猶如從夢中驚醒,意識到五年以來,深受了蘇秦的欺騙,搞得自己國破兵殘。蘇秦口口聲聲說是擔保燕人忠於齊國,如今燕人就在城下叫囂呢!齊泯王當下就派兵包圍了蘇秦的住宅,進行嚴密搜查,許多來不及銷毀的密件,正冒著青煙,人贓並獲,還有什麽說的。

齊閔王下令,對蘇秦處以車裂(五車分屍)的酷刑。古今歷史上罕有其匹的縱橫大家、為了燕國利益矢志不渝、冒著生命危險長期奔走運籌的地下工作者、國第一名成功的著名王牌間諜、曾經佩“燕齊”兩國相印、帶“燕齊趙”三國武安君封號的孤膽英雄——蘇秦,死在奏凱前夜,未能迎接勝利的明天。

蘇秦同志死了。他從一個“窮巷掘門、桑戶卷樞”的社會下層人物,賴刺股苦學而成名,憑著帶劍封侯的豪情、世上少有的辯才,穿梭馳騁於三晉和燕齊之間,終於促成五國攻齊,弱齊強燕,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間諜使命。可謂英豪起於貧寒,布衣多奇俊之士。

蘇秦縱橫外交,給我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往來信件。他運動諸侯王公,表情達意,傳遞信息,全靠這些信了。蘇秦的信,按照當時的習俗,是寫在木板上的,叫做“牘”。這個牘是一尺或兩尺見方的木板(所以尺牘就是書信的意思)。在這個木板上除了可以寫信,還可以畫軍事地圖。所以地圖也叫版圖,畫在板上嘛!(細長的竹簡就不行了,上邊沒法畫地圖——除非只畫一條不拐彎的河)。

信寫好了,還要拿官印蘸一蘸墨汁,蓋上去——這是最早的印刷術。墨汁是現成的,寫信都要用墨汁。用毛筆沾著墨寫,而不是拿刀子刻,所以也有硯台。

蓋了章,就需要裝信封了。但是沒有信封(有信封也裝不下這大木板啊)。於是古人有辦法,另拿一塊木板蓋在這木板上(當然要蓋在有字的那一面),這就等於密封了!除非特異功能人士,是看不到裏邊的字的。

兩個木板臉對臉捆好,為了防止郵遞員在路上私拆,捆木板的絲繩在打結處還要壓上封泥,封泥上邊再扣上官印——就萬無一失了。這種封泥現在也有人收集,不貴,才幾百塊錢一個,不過當時一分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