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二(第2/2頁)

不知怎麽搞得,“大賢”孟子一頓胡咧咧,居然受到齊宣王前所未有的禮遇。齊宣王授與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請教。孟子一出門就有好幾百人跟著。齊宣王向孟子學起了仁政。

孟子說:“仁政要這麽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君愛護自己的家人老小,對親戚仁義,對哥們孝悌,對臣僚仁心蕩漾,態度孝敬恭謙。這種風格推廣到大臣身上,大臣也就仁義孝敬,大臣再推廣到小臣,小臣沒處推廣,就推廣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鄰居街坊,鄰居街坊再從爹傳到兒子,兒子到弟弟,弟弟到弟媳婦,媳婦教兒子,兒子教老婆,於是全民全社會不斷推廣仁,天下就大治了,由近及遠,諸侯就歸順了。”這套用意良好的東西,真是孟子的苦心發明啊。但它並不現實,《呂氏春秋》排斥仁義說:“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也就是說,你自己可以仁義,但是卻難於推廣給別人的。因為人的本性,是容易走向惡的。孟子的仁義推廣論,實在是實驗室裏的想象,硬去推廣,親戚、小臣、大家們,也只是迫不得已假作仁義來敷衍,也就是中國人後來常說的“假仁假義”。

孟子仁政雖然好聽,卻不可行,一旦行了,反成為毒藥。比如說齊宣王聽信了他的忽悠,開始推仁政,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呢,首先對自己的哥們親戚行仁義,把自己的老弟、沒什麽能力的大貴族田嬰封為相國(說白了就是任人唯親)。田嬰仗著老哥對他的仁義,把持朝政,囂張一時,拼命發展私人封邑,建立國中之國,向從前的封建制倒退,由於他和他兒子孟嘗君的長期割據,導致國家整體實力大大削弱;由於田氏父子專權於朝廷,導致官僚隊伍自我封閉,回到大家族壟斷的局面而排斥了市場上的能人。齊國在齊威王時代的強悍勢頭,至此開始衰落。教齊宣王仁政的孟子,不得不負其責!一旦國家衰敗乃至滅亡了,還有什麽仁政可言。行膚淺的仁義,只能導致最後的大不仁,全民跟著遭殃。一個企業搞仁政也是一樣,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下班去,上一天班,毫發無損,多幹少幹、幹到什麽標準都可以,領導仁義,不計較。不該獎勵的也給他吧,該處罰的高擡貴手算啦,仁政嘛。從主管到員工,吃大鍋飯混日子的人越來越多。員工舒服安逸了,你算是對他仁了,廠子卻越來越窮,根本沒有競爭力,終於倒閉,大夥下崗,最終成為最不仁。仁政的國家也是這樣的。

如果你所在的社區,通水通電、衛生維修、基礎設施等服務水平特別差,那這些機構的領導們一定是實行仁政的,在這些上班的人一定是沐浴著仁風蕩漾的,上班打遊戲看報紙來的,直到某一天被消費者把他們全體解雇下崗。

但是齊宣王推廣仁政樂之不疲。他還組建了龐大的王家樂隊,以禮樂推廣他的仁政。樂隊裏邊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有個五音不全的南郭先生也模仿大家搖頭閉眼的樣子,鼓著腮梆在裏邊“濫竽充數”。齊宣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根本不管。你是仁政,怎麽能管呢!你讓南郭先生下崗,他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去啊?於是南郭先生啥都不會照樣白拿工資,充分體現了儒家“仁政”的好處,大鍋飯吃得又甜又香(這在法家流行的國度,是絕不可能的,有績效考核呢)。以施行仁政的思想來管理一個樂隊,一個樂隊尚且無法管理好,遑談使用仁政來使國家富強!

不論從前的周文王滅掉商紂,或者未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都不是什麽仁政而是類似“戰時法西斯”的東西。在列國紛爭、你死我活這個節骨眼上,孟子教齊宣王學什麽仁政,老齊真是取死有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