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一

五國攻秦的那一年,公元前318年,與急遑遑的士兵擦肩而過的,是一個五十出頭的老書生,臉上沾著灰塵和汗水,從西向東,去負海之國——齊國找事做。這個老書生就是儒家的“亞聖”孟子。我們說說孟子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有著“優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媽媽懂得胎教:“我懷著孟子的時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子生下來,有一天看見鄰居磨刀霍霍,準備殺一只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麽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麽?”孟媽媽笑了:“給你吃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撒謊嗎。

於是,孟媽媽真的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

孟子長到可以滿地亂跑的時候,就到村外墳地跟野孩子們追逐嬉戲,還拿著個小火鏟東挖西挖,表演築墓埋棺,很有才藝。他媽媽不高興了,覺得有失斯文,帶著這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搬了家,到農貿市場圍墻外租房子住。

於是孟子學習商人的樣,討價還價,喧囂熱鬧。孟媽媽怕孩子染上錙銖必較(念資珠必較)的市儈習性,又趕緊搬家,到政府公立學校旁邊去住。這兒天天有一幫傻乎乎的人學習揖讓進退,擺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豆是盛放籃子),都是軟弱無力的儒生,在演習禮儀。孟母忐忑不安的心總算踏實下來了。兒子終於可以浸染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和循規蹈矩的本領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不過,太以自己意願為中心的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自主獨立的性情和創新發明的欲望。孟媽媽教育出來的兒子難免缺乏反抗精神和陽剛之氣。這位恪守本分、端莊溫靜的孩子長大以後,總也跳不出常規的思想模式,並且也要求未來的人像他這樣綿羊。

當然,孟子在成長過程中也一度反抗過,但被媽媽鎮壓了。孟子有一次從學校回來,被孟媽媽問及:“你近來學習怎麽樣?”孟子煩恨地說:“還不是跟以前一樣,不好也不壞。”孟媽媽氣壞了,立刻亂摔亂砸,把“縫紉機”都打壞了,嚇得孟子縮脖抱頸。孟媽媽斥責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聽明白了沒有。孟子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從此再無自我主見,終於成為優秀的兩腳書櫥。

等孟子到了二十出頭,跑到孔子的徒孫門下念了五年書,學問道德突飛猛進,終於有了用場:有一次,孟子進臥室,突然眼前一亮,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他的妻子想試穿一件袒胸露背的蟬翼紗,上身裸著,正在對鏡描容。孟子媳婦的思想比較新潮,以為穿上短、透、露的時裝,定能平添幾分美麗,博得丈夫的贊美。哪知道孟子無比陳舊保守。他說:“我以儒家門徒的名譽起誓,絕不能容忍女人半裸著上身。”說完,憤然調頭離去,到戶外去吸他的“浩然正氣”去了。

他的妻子著急了,說:“今天我在家裏沒事兒,穿了一件休閑裝在房裏,想不到丈夫見了很不高興,今後怎麽相處呀!我還是回娘家去吧!”

孟母也覺得孟子走火入魔了,罵孟子說:“按禮的規定,快進門的時候,問一問誰在裏面,以提醒別人;推開內室的時候,眼要往下看,以免侵犯別人的隱私。這你都不懂,還賴別人?”

孟子哼哼了幾聲,不愛搭理,掉頭走掉了。孟媽媽一定很後悔,孩子被教育成了腦子僵化、六親不認的書呆子,而且性意識全無。其實聖人真不應該有老婆。我們中國人後來就是被這樣的聖人教育著的。

孟子由於本事太大了,所以到了四十多歲還一直找不到工作。於是他拿著自己的仁政藥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國來推銷自己的主張以討到一份工作。當時魏惠王還活著,魏惠王跪在案子後面,兩鬢班白,問孟子道:“叟!不遠千裏而來(成語出處),有什麽辦法可以利吾國。”

不料孟子大怒:“你們天天嚷嚷著利,我卻只要談義!”孟子是不許人談利的,君子謀道不謀食。他還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一個增加了,一個就要減少。於是後代中國人都不務利,而只求講德。原本在先秦時代非常活躍的工商業,因為是追逐利潤的,於是在儒教盛行的後代被嚴重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也沒萌芽出來,導致商業經濟和科技的退步。其實利有什麽不好!吃飽了肚子,穿上愉快的絲帛,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大義。義和利本來沒有沖突的。是孟子非把它們對立起來。

魏惠王見孟子不許講利,就發牢騷說:“好!那就講義吧。我治國,也算講義的啊!我黃河以南發生饑荒(L形黃河橫部分以南,河南省),就把災民移於黃河以東(L形的豎部分以東,山西省)。我這不是義嗎?當黃河以東發生饑荒,我也是如此,我調劑糧食,遷移災民。我看鄰國的政治,還不如我呢。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鄰國的也不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