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七

當我們人約黃昏,一遍一遍把那些哀而不傷的故事看來看去,我們會知道,魏惠王死去同一年,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這位素見重於列國的新相國展開了合縱攻略,說服諸侯,組織起第一次合縱攻秦——“五國伐秦之戰”。

魏、趙、韓、燕、楚從悖到南五個國家(所以叫南北合縱)的兵馬,被公孫衍圈來,在中原集結。誰來當軍事領袖呢?魏襄王剛繼位,屁股還沒坐熱,趙武靈王歲數也嫩,剛結婚,韓、燕都是弱國,唯獨楚懷王已經執政十一年了,幹練穩達,楚國面積又最大,公舉楚懷王為聯合軍的形象代言人,號稱“縱約長”。

聲勢浩大的五國聯軍,合縱攻秦,打到秦國東方戰略要隘函谷關(秦人的東大門,黃河大拐彎外,崤之戰秦穆公喪師就在這裏,所謂關,就是在山口的一個城池,正好修在交通幹道上面,既可以向幹道上的往來商旅征收關稅,也是駐兵防守的軍事基地)。秦軍打開函谷關關門,沖出來奮力抗擊聯軍,仿佛驟雨狂風一樣。聯軍首戰失利,軍鋒受挫(但沒有大傷)。

不料,楚、燕兩國首先氣餒,退出戰鬥,跑步回國。三晉士兵(趙魏韓)則無處可退(因為他們家就在函谷關關外的中原),魏軍又是趙、魏、韓的主心骨,首當秦人兵鋒,變成炮灰撲在戰場上,兵力損失一半。魏襄王受不了了,派惠施往南跑了七百裏,到楚國去找縱約長楚懷王,請求宣布合縱戰役結束,趕快罷戰。

楚懷王統治著國富兵強的楚國,是頗有戰鬥力的,但是楚國從春秋末期以來,一貫是結好秦國的政策,他這次五國合縱攻秦,名為“縱約長”,實際上沒派主力助戰,導致五國首戰失利。首戰失利以後,楚懷王不願意繼續與秦為難,看見惠施跑來喊停戰,當然允諾,他派昭陽對惠施說:“惠施,你願意與秦人講和,我們不管。”

昭陽下邊的人趕緊阻止:“如果惠施去了秦國,秦國人就會明白,是魏國真心想和平,而我們楚國是想打秦國。這就招致了秦國人憎恨咱們啊?”

“那怎麽辦?”

“咱搶著先去請和啊!”

昭陽於是對惠施說:“伐秦,是我們五國國策,不可動搖。我命令,不許停戰!你們給我頂住!!!”說完,就自己搶先跑到秦國去請和。一場五國攻秦的高尚運動,變成了爭先投降的可恥比賽。舉足輕重的楚國,因楚懷王、昭陽君臣在關鍵時刻未帶領關東諸國堅決抗秦,初戰失利後就急著求和,使這次合縱活動流於破產。

王宮裏的領袖們這麽一縮脖子,戰場上的三晉聯軍沒人管了,紛紛退兵,相邀東退到黃河橫行部分的南岸成臯之地固守。這裏是中原的鄭州、洛陽之間,乃一列高山,壁壘就修在危巖高聳、削直如屏的山頂,北面是黃河亂石荒灘,山南是一溜嵩山深澗,非常適合防禦。這個著名的成臯地區,是中原北方的咽喉屏障,也是中原與西秦之間的戰略要塞。後代著名的虎牢關、汜水關(三英戰呂布的地方,想往西去打陜西董卓)就在這裏。劉邦和項羽常年不休的拉鋸戰,也發生在這裏。

三晉士兵堅守成臯,無飯可吃。不打仗的話,一個人一天也要消耗幾百萬焦耳的熱量,何況打仗期間。軍漢們眼睛發藍,嚷嚷著去山下城邑打劫,搶糧食。聽到消息,附近的地方官趕緊跑到楚國去找“縱約長”楚懷王,請求別讓三晉士兵打糧:“大王,此次五國攻秦,您大敗而歸,威風掃地,三晉是否還服氣您,就打個問號啦!”

“寡人應該如何?”

“您可以做個小測試。禁止聯軍在成臯地區打糧,三晉如果聽從,說明您威風依舊,否則,您就得早作準備了。”

楚懷王因此從郢都發出命令,不許三晉士兵在成臯打糧。三晉士兵收到這個指令,又氣又害怕,只好聽他的。於是附近人民保住了糧食。

三晉聯軍在成臯正在神不守舍,忽然來報,秦惠文王的異母弟弟“樗裏疾”(念初裏疾),引軍出函谷關,跟蹤追擊五百多裏,屯兵在成臯東北的河南原陽,直接威脅成臯東側的韓國都城新鄭(河南新鄭)以及魏國都城大梁(河南開封)。成臯要塞被甩在了西南邊,雖險而無用。三晉之兵為了保衛國都,被迫奉命從成臯出動,北渡黃河,向東北方向的原陽集結,與樗裏疾會戰,以牽制樗裏疾南下攻國都(新鄭、大梁)。結果,這場惡戰三晉被殺了個慘敗,合計被斬首八萬二千,兩名韓將被俘,趙、韓公子逃竄,諸侯聞之,無不振恐。斬首八萬二千是什麽概念?如果此會戰是在一天內完成的,那麽每一分鐘殺人170,相當於有一架半737飛機的載客量。每一分鐘撞地報銷一架這樣的飛機及其載客,連續報銷700架,就是了!——八萬二千人。聲勢浩蕩的五國合縱攻秦,就這麽告吹了,只留下一些不明不白的戰場冤魂,倒在異國的土地上,被馬蹄踏散,叫輪子壓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