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之夏一(第2/3頁)

現任農業部長後稷(大周朝先人)說:“我建議,排幹後的沼澤窪地,上面可以種植莊稼,變水害為水利,組織受災區生產自救。我作為農業部長,可以教他們播植百谷,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同時,還得撥出救濟糧,救濟災民,別讓人老在樹上沒吃的了。有余糧的地方都要跑到,勒令他們把余糧調濟到缺糧的地方。”

“對。我補充強調一下,”大禹說,“現在必須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有余糧的部族必須配合全面整體治水計劃。任何部門、任何地方、任何個人,倘若各自為政,擾亂治水計劃,一經發現,我必將用強制手段幹預。同志們呐,治水必須全面規劃,打破地域局限,以鄰為壑的做法是再也不允許了。必要的話我們要動用軍隊來說服那些不聽指揮的部族。我們應當趁著治水,把軍權、政權充分抓到手裏,調動運用起來。”大禹發現自己說漏了嘴,趕緊打住。

“伯益,你知道南方有一種稻子嗎,”農業部長後稷接著說,“它就愛在水田裏長,你把他引進到中原,我們排完洪水,就在低窪濕地上種稻子。”

伯益是秦朝先人,現任林業畜牧部長,對後稷的提議表示贊同,並自告奮勇抓他的老本行:“我另外打算放火燒山,把樹木全部幹掉,野草燒個精光,嚇走猛虎野獸,讓人們去山坡上居住,這樣就避開洪水了。

“這個主意雖好,但是吃水有問題,人們幾千年來不住山坡,而寧可居住在飽受洪水侵襲的河邊,就是為了生活取水方便啊。”鳥蛋之子“子契”(文教部長,商朝先人)插嘴說。

“所以我準備大力推廣挖井取水技術,”伯益說,“如果鑿井取水技術推廣的好,就可以遠離江河居住,躲避洪水之苦,根本躲避了洪水的直接危害。”

大禹對這個主意擊掌稱贊:“那我就宣布計劃,伯益、子契,你們兩個的祖上都吃過鳥蛋,估計腦袋靈光,算術好,你倆跟我勘測地形,分析河道路線,看在哪裏合適挖排水溝,制定疏導方案。後稷是種地英雄,自然去各地征集糧食,賑濟災民,傳授他們稼穡技術,開挖泥地,積極組織生產自救。南方的稻種也要引進到北方來。伯益同時還要到各地鑿井,希望你能成為鑿井英雄。”

“那大哥您就是治水英雄了!”眾人眼中燃燒起希望。

大禹領導F4,開始了中國古史上轟轟烈烈的治水運動。他們戰天鬥地,冒著流星雨,風再大也不怎麽樣,只肯為你而勇敢,讓老百姓都看見幸福的所在。F4跑遍高山河谷,尋找黃河經常漫溢的地點,行山表木(勘測),規劃合理的泄水路線,疏通這一路線上的溝谷河道,把洪水、積水統統排走。以後再鬧厄爾尼諾現象,黃河發瘋所溢出的洪水可以自動通過這套排水體系泄入大海。

二十歲的大禹在他的治水崗位上一幹就是十三年,從華北到江南,無處不留下他施工隊的足跡。他以身作則,親臨一線,沖鋒在前,享受在後,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翻山越嶺,涉沼渡河,手腳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趾甲蓋全部磨掉,因為跋涉泥漿,小腿也被磨得精光,不帶一根寒毛,大腿更枯瘦得沒有一斤肥肉。而且大禹吃的穿的都是民工水平,吃飯的時候經常吃到一半就吐出來跑出去幹活;洗澡剛到一半,又握著濕頭發沖出去指導調度。魯迅說,中國歷史上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這大約就是大禹。大禹親自拿著挖土的雙齒鏟(耜)和裝土的筐,辛勤勞動,風裏來、雨裏去。那時的主要工具都是石器,揮動起來可不容易。

據說大禹身高一丈,腳長一尺,這兩個度量單位方便了他的治水工作,可以測量土地山川,這也是“丈夫”一詞的來歷。由於忙於丈量山川,用腿太多,還都在泥裏,大禹的膝蓋嚴重風濕變形,走路一顛一顛,好像在跳hip hop。後代的道士模仿這個細碎而急促的步子,裝神弄鬼兒,叫做“禹步”。葛洪大仙還設計了禹步的舞譜:“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很像東北大秧歌中的“十字步”。

大禹的風濕性關節炎長期得不到治療,最終惡化成偏枯,就是偏癱。大禹只能蹭著走路,特點是“步不相過”,意思是邁出的左腳超不過前面的右腳,反之亦然,走路比裹腳老太太還慢騰。此外,他還患有其它職業性疾病,比如顏色黧黑,竅氣不通——患有肺結核,呼吸不暢,臉色非常難看。大禹的一幫跟班,只比大禹更慘。據《呂氏春秋》說,他們走到哪裏就死到哪裏,有的死在山陵上,就葬在山陵,有的死在水邊,就埋在河床。伯益始終追隨大禹左右,是F4中最得力的助手,他的主要事跡是鑿井,發明和推廣了中國最早期的水井。水井多為十幾米深,為了避免井壁泥土坍塌,內壁還用木棍自下而上層層疊起,從井口往下看,木棍交成井字形,這也是“井”字寫法的來歷。井口開有水渠,可以遠遠地流向制陶場與人家。鑿井技術不但使人們脫離了河湖制約去高遠幹燥的地方居住,還解決了城市內部的供水問題,使得大量人口積聚的城市的出現有了可能(一個城市需要幾百口水井。沒有井的話,就沒有城市,沒有城市,也就沒有文明發展的依托地,就沒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