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2/5頁)

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George C.Marshall)也相信,如果中國的士兵能被適當地領導、喂飽、訓練、裝備,他們的戰力將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士兵一樣。[81]

不幸的是,抗戰期間軍中的生活水準下降,士兵的體格也隨之惡化,尤以抗戰後期最為嚴重。如1943年國軍派送1 800名新兵至藍伽(Ramgarh)受訓,其中竟有68%因體格不合標準而被拒絕;另一批被指派參與藍伽計劃的200人,先是被中國醫官淘汰了65人,繼而又被美國醫官淘汰了30人,最後只有105人被錄取。[82]國軍士兵體格之差,由此可見一斑。

在年齡方面,根據現有的少數資料顯示,國民政府時期的士兵,大多為年富力強的青年。如1932年時,第十九路軍教導隊士兵的平均年齡為24歲。[83]以上兩份較為詳細的數字資料則顯示,國軍士兵中30歲以下者占90%左右,其中尤以20—25歲者最多。

表1-11、1-12顯示,士兵固然多為年輕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老兵。這些老兵多為戰前所募,當時曾經過一番挑選,部分系久經戰役,每能盡忠職守,即使因為分散配置,為火力占優勢的敵人所擊潰,數日之後,仍能自行前往指定地點集合,各歸建制,嚴整如初,對整體戰力毫無損傷。[84]因此各部隊的幹部,對於老兵多十分重視,如一位炮兵排長即稱老兵是“國之瑰寶”,[85]另一位步兵排長則認為:“如果作起戰來,只有這樣的兵員才能算數。”[86]對於這些老兵,在戰前尚可以用升官加薪的方式施予獎勵,但是戰時軍人真實薪俸下降,1941年少尉月薪42元,下士20元,還要扣除副食費,而在街上吃碗面,即需3元,所以利誘的力量不充分,但是也不能威脅,如果讓他們在兵眾面前下不了台,則會“開小差”投奔其他部隊。各部隊為了留住這種人才,只得給予特殊禮遇,即使是連長,也要對他們客氣幾分;軍校出身的年輕排長,更是要陪他們吃狗肉、說粗話,[87]有些部隊對他們甚至早晚不集合訓話,也不出操,盡量讓他們輕松愉快,以示優待。[88]

表1-11 第三編遣區警衛旅士兵年齡調查表(1930)

資料來源:陶孟和:《一個軍隊兵士的調查》,第95—96頁。

表1-12 第十四軍士兵年齡統計表(1945)

資料來源:《陸軍第十四軍軍務處三十四年度工作報告》,第215頁。

在一些地方部隊(如劉汝明、孫連仲和丁治磐的部隊),老兵頗多,班長職位多由其擔任,很受士兵的敬重,稱之為“頭目”。由於老兵對於部隊戰力的發揮十分重要,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部隊戰力的高低每與其老兵的多寡呈正比。如東北軍系統的第五十三軍,自七七事變開始,至緬北畹丁與駐印軍會師,直至1947年調至東北“剿共”時,尚有半數以上是老兵,[89]在當時是罕見的情形。

最後,擬再就各階層軍官的素質及行為模式,略作比較。1942年5月26日,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謁見蔣委員長,並提出一份改革國軍的計劃。計劃中認為國軍應精簡編制,配賦充分的武器裝備;更換無效率的高級指揮官,並充分授權不加遙制雲雲。觀其內容,實未超出戰前德國軍事顧問建議之外。事實上,當時中國部分軍隊尚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時裁汰,尚虞釀成風潮,在戰時此種斷然措施,在政治上自不能立即施行。[9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史迪威在計劃中曾對國軍的各階層,作了概括性的觀察。他指出,國軍一般士兵溫馴、有紀律、能吃苦耐勞、服從領導;低級軍官對於命令,每能迅速執行;營、團長個別差異極大,不過也不乏優秀之士。他認為以上各階層如要汰弱擢強,將不是難事,且可提高士氣。至於師長和軍長階層,則是個大問題(詳見上節)。[91]如前所述,蔣介石本人也曾多次公開指稱國軍幹部的知識、能力和精神,與其階級職務的高低成反比。二人的目的雖然均在指責高級將領,但是也可看出中、下級軍官的表現,相對之下要較高級軍官為佳。接替史迪威職務的魏德邁,則認為戰時低級軍官的表現比過去進步,主要是由於戰前國軍設立的一些兵科學校水準頗高所致:

“國軍”為低級軍官設立了許多極佳的(excellent)學校(包括步兵學校、炮兵學校、輜重兵學校、機械化學校),有助於培養較佳的軍官。接替Maddocks參謀長職務的McClure將軍,曾有報告稱低級軍官已大有進步,尤其是連長階層,因此他對我們所計劃的戰鬥行動,抱持最樂觀的態度。一個好的連長可以帶著一個平庸的師長向前推進。[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