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漢中:潛龍勿用

委曲求全

實話說,照項羽這份封王清單,劉邦哪能吞下這口惡氣。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都欺負到頭上來了,不打都不行了。於是,極度憤怒的劉邦命令諸將做好應戰準備,老虎不發威,他還以為是病貓,同志們聽好了,我們要主動出擊!

一說要幹仗,劉邦手下那幫武將兄弟們全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周勃,灌嬰及樊噲等三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道,打吧打吧,我們早就受夠了。

我們先來看一份簡介,就知道劉邦這幫兄弟為什麽愛幹架了。我們已經在鴻門宴上見識過樊噲同志的勇武,這裏就只介紹另外兩個人。

周勃,出生年月不詳,祖籍卷縣(今河南原陽西南),後移居沛縣。

職業出身:曾經編織蠶箔為生,業余時間替別人家死人吹簫,以此賺得一點外快謀生。

特長:能拉強弓,能打硬仗。

灌嬰,亦是出生年月不詳。

籍貫:睢陽(今河南省睢陽縣)人。

職業出身:做過商人,以販賣絲絹為主。

特長:勇武善騎。

以上這三個人,當初都是以侍從官(中涓)身份跟隨劉邦造反的。所謂中涓,就是經常喝酒鬧事,拍著肩膀稱兄道弟的鐵哥們。這種人,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們的個性,那就是:好鬥的公雞。

在他們這些好的鬥公雞看來,好鬥是光榮的,怕死是不入流的,作戰是偉大的,進攻那更是沒得說的。周勃等人這種好戰如命的特點,就像動物的本能,天生有之。你讓一匹馬放棄奔跑,那它還是馬嗎?你讓一只老虎放棄撲羊,那它還是老虎嗎?你讓這三個人臨陣卻戰,那他們還是武將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結果只能是,他們寧願戰死,也不願讓項羽爬到他們頭上拉屎。

然而,就在軍中普遍響起一片叫打聲之時,文官蕭何站出來說話了,他力排眾議勸誡劉邦,沛公息怒,這仗不能打,一打大家肯定都要完蛋。

周勃等人一聽就怒了,你蕭何這是什麽話,還沒開打就放言悲觀,你是不是怕死呀?怕死你還參加個屁革命呀!

沒錯,怕死就不要參加革命,但革命不是要拿命到處撒野賭氣。戰爭是技術,更是藝術,逞匹夫之勇,只會加快毀滅速度。特別是在戰場上,冷靜不代表軟弱,暴怒不代表強大。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好的戰術是保存實力,蓄機待發,這也是《易經》教給我們的戰爭哲理:潛龍勿用,韜光養晦。

大家都明白了,蕭何的意思無非就是說,劉邦和項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最好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不然一不小心被項羽打成殘廢,那以後想翻身就難了。

道理似乎說得很輕松,問題是,難道劉邦就眼睜睜地看著那個比自己小一輪歲數的項羽撒野嗎?不,這絕不是我劉三想要的人生,不打怎麽知道誰更猛,就算是死也要拼出個結果來。於是,劉邦很不服氣地反問蕭何:你憑什麽說我們不去漢中就是死路一條?

這道理還用我多說嗎?事實就擺在眼前。第一,我們軍隊沒有項羽多。第二,我們兵馬不如項羽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明知道打不過別人,你還要去打,這不是找死嗎?

蕭何這話實在猛烈,一下子就擊中了劉邦的軟肋,他半天說不出話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不打,大家一輩子都被關在漢中那個鬼地方,我劉邦這個當頭的實在難以向屬下那幫兄弟交代啊!

蕭何笑了,事情當然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現在不打,不等於將來不打。我們的策略不過是忍辱負重,暫時退守漢中,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努力開辟地盤,開荒種糧,收攬民心,廣招天下之賢士。時機一旦成熟,再殺他個措手不及,趁機奪回關中之地,那時漢王您雄視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也!

高,實在是高,這招就叫臥薪嘗膽,曲線突圍。劉邦一聽,七竅頓開,欣然接受了蕭何的建議,並承認了漢王稱號這個既成事實。

於是,劉邦動手組閣,任命蕭何為丞相。至於張良,因為他不得不回韓國復命,只能賜他黃金珠寶,作為酬謝。

但是,張良一轉身,就把劉邦賜給他的這些財物,全部賄賂好朋友項伯去了。當然啦,張良這錢不是白送的,他要項伯替劉邦對項羽說情,理由是:如果霸王願意把漢中郡全部土地劃到漢王名下,漢王當然更加樂意長久蹲守漢中,以致老死不與外界相往來。

別以為張良替劉邦多爭取一塊土地,就以為他貪婪無厭。錯,事實恰恰相反。張良這招就叫做放煙幕彈,劉邦越是裝出對漢中之地貪得無厭的樣子,那就越能證明他已經甘心久居漢中,既然如此,項羽不也就越少了一份懷疑和防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