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緬懷之夢

面對汙穢黑暗的現實,除了期盼一座座公堂、一個個包公外,人們還會很自然地在精神上向古代求援。

元雜劇中,有不少歷史題材的劇目。有的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主幹,(例如:《輔成王周公攝政》、《保成公徑赴澠池會》、《錦雲堂暗定連環計》,《虎牢關三戰呂布》、《劉玄德獨赴襄陽會》、《諸葛亮博望燒屯》、《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兩軍師隔江鬥智》、《破苻堅蔣神靈應》、《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雁門關存孝打虎》、《宋太祖龍虎風雲會》、《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狄青復奪衣襖車》、《閥閱舞射柳捶丸紀》等。)有的以著名的歷史人物為主幹,(例如:《晉文公火燒介子推》、《說諸伍員吹簫》、《楚昭公疏者下船》、《忠義士豫讓吞炭》、《趙氏孤兒大報仇》、《漢高皇濯足氣英布》,《隋何賺風魔蒯通》、《承明殿霍光鬼諫》、《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關雲長千裏獨行》、《關大王單刀赴會》、《關張雙赴西蜀夢》、《尉遲恭三奪槊》、《尉遲公單鞭奪槊》、《小尉遲將鬥將認父歸朝》、《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鄧夫人痛苦哭存孝》、《昊天塔孟良盜骨》、《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秦太師東窗事犯》等。)有的則幹脆以歷史上的水泊梁山起義為主幹,(例如:《爭報恩三虎下山》、《魯智深大鬧黃花峪》、《同樂院燕青搏魚》、《黑旋風雙獻功》、《梁山泊李逵負荊》等。)組成了一個品類繁多、內容龐雜的歷史劇題材系列。元代歷史劇的基本精神,在於不斷地通過歷史事件,提醒亡國之痛,煽動復仇之志,渲染強梁之氣。這也影響了以後中國歷史劇的創作習慣。一般地說,中國的歷史劇大多以豪壯、陽剛為基本風格,即便偶有綿細之作,也能引出並不綿細的審美效果。

就具體劇目論,在元代的歷史劇中,以《漢宮秋》、《梧桐雨》為代表,旁敲側擊地烘托出了漢人在民族鬥爭中敗亡的景象;以《趙氏孤兒》為代表,筆墨濃重地宣揚了百死不辭的復仇精神;以一批水滸戲和三國戲為代表,色調繁復地渲染了強悍豪壯的英雄氣概。這幾個方面,又相輔相成、互為表裏,一起組合成了元代歷史劇的基本格調。

一、《漢宮秋》

《漢宮秋》是元代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劇史上影響最大的早期歷史劇之一。

初一看,這出戲與白樸(1226—1306以後)的《梧桐雨》都是寫帝王和妃子間的哀怨艷情的,藝術格調不會很高,然而實際上,這兩出戲頗有開闊的氣象。

《漢宮秋》表現了漢元帝和王昭君間的著名故事。民女王昭君被選入宮後因沒有賄賂奸臣毛延壽,被醜化而被貶,後漢元帝親眼見到,為她的美貌傾倒,立即封妃。但是匈奴單於聞知王昭君美貌後以強兵索要,漢元帝無奈,只得揮淚送別。王昭君行至黑龍江畔,即投江而亡。

馬致遠在這個故事中重重地觸及了民族問題,使遠年歷史立即變得尖銳。例如第三折寫到漢元帝與王昭君在灞橋餞別,兩人口口聲聲不離“漢家”、“大漢”、“漢朝”,王昭君甚至不願意以漢家衣裳為匈奴娛心悅目,竟當場脫去留下:

王昭君: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

漢元帝: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我哪裏是大漢皇帝!

待到王昭君“傷心辭漢主”,來到漢番交界處,劇作又一次作了強化處理:

王昭君:這裏甚地面了?

番使:這是黑龍江,番漢交界去處;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

王昭君: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奠酒)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跳江。番王驚救不及。)

馬致遠顯然是勇敢的,反復地強調一個“漢”字,是元代漢族人民的現實遭遇給了他勇敢的理由。

不僅如此,《漢宮秋》還揭示了漢家敗亡的原因,詛咒了各種昏庸的文臣武將,鞭笞了變節行為。

漢元帝: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

漢元帝的這段唱詞很著名:

漢元帝:……休休,少不的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壽!我呵,空掌著文武三千隊,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鴻溝,徒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這是指遙遠的漢代,更是指敗亡不久的宋代。

二、《趙氏孤兒》

這是一出怵目驚心的歷史大悲劇。

只要一提到《趙氏孤兒》,人們心中就會浮現出一組形象:他們心存正義,火頂陰霾,向著死亡挺進。或許,只有羅丹雕塑的《加萊義民》群像,與之相近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