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向成熟(第2/2頁)

瓦舍的出現不僅推動了戲劇的發展,而且對劇本的編寫和演出也有大的影響。由於瓦舍的演出是“百戲雜陳”,觀眾流動性較大,他們時而聆聽歌曲說書,時而聚觀戲劇表演。為了讓觀眾迅速掌握劇情梗概,於是出現了“自報家門”的形式——演出開始時由一個角色介紹劇情,借以安定觀眾的情緒;在情節轉折的地方還常常不厭其煩地向觀眾重復敘述上面的劇情,以照顧流動的觀眾。這幾乎連名著也不例外。關漢卿的《竇娥冤》第四折就大段大段地重復交代前面的劇情。這並非劇作不夠精煉,而是演出的環境決定的。我兒時在廣東家鄉的遊藝場裏看海陸豐的白字戲演出,場上較重要角色的腰帶上都系著一塊小木牌,牌的雙面端端正正地寫著劇中角色的名字,如“劉備”、“張飛”等,這顯然也是使流動性較大的觀眾迅速了解人物故事而采取的辦法。(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瓦舍的出現和戲劇的發展》。)

這是後話。在宋代,瓦舍勾欄中的戲劇還只是在走向成熟。瓦舍勾欄之外的貴胄世界、道統天地,還遼闊而森嚴。宋詞、宋文、宋畫,把貴族的審美趣味發揮到了極致。宋儒的理學思想,更在瓦舍勾欄之外造成一種與戲劇格格不入的低氣壓。就連那位留下了不少有關瓦舍記述的吳自牧都這樣說:“頃者京師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門。杭城紹興間駐蹕丁此,殿巖揚和王因軍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內外創以瓦舍,招集妓樂,以為軍卒暇日娛戲之地。今貴家子弟郎君,因此蕩遊,破壞尤甚於汴都也。”(吳自牧:《夢梁錄·瓦舍》。)吳自牧的生平思想不得而知,但字裏行間也正映照出當時的社會氛圍和習慣觀念。這一切,使宋代戲劇走向成熟而未能走向繁榮。

現在就讓我們具體地看一看宋代的戲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