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馮太後(第5/6頁)

北魏帝國對外掠奪人口和財富的戰爭停頓下來之後(討伐柔然和統一北方的戰爭),突然發現勞動力大多控制在漢人豪強手裏。朝廷與豪族之間的矛盾激化,各地豪強參與到各族百姓的農民起義中去。

當時北中國的民族雜亂,鮮卑、漢、匈奴、羯、氐、羌、烏桓,其他小族如吐京、屠各、敕勒、羯、丁零,沒有一個民族不想成為主人。各地的起義此起彼伏。

孝文帝即位起十年間,總共爆發十一起農民起義,平均一年一起。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這是北魏孝文帝時期民間流傳的一首樂府歌詞,展現北方女子颯爽、英武的巾幗風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騎術高超,箭法精湛,風卷蓬草,一箭雙雕。最後一句話點明主題,婦女如此,男兒還了得!強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國的起義隊伍,擊敗過北魏的正規軍。平定叛亂的恰恰是與李波同為豪強的李安世,他誘斬義軍將領三十多人,一舉平叛。

李安世從中看到了北魏帝國的危機,提出了著名的“均田制”。在他看來“均田制”目的有三:第一,平息帝國與農民的矛盾;第二,平息朝廷與豪族的矛盾;第三,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肆 耕者有其田

在這裏我們不必過多著墨於經濟話題,畢竟這是經濟學家們考慮的事情。鑒於“均田制”對北魏帝國的影響以及與當今社會的極度相似性,大體介紹一下。

北魏帝國有相當一部分土地掌握在國家手裏,十六國終結於北魏。每攻滅一個國家,就會占有一大片土地。北魏建國初期,曾經強行遷徙中原各地百姓到六鎮屯墾。六鎮屯墾線大體在陰山山脈以南,長城以北,東起承德,西至包頭二千余裏。百姓既有平民也有豪強。

《顏氏家訓》記載了當時一些情況,“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即便你是門閥士族、書香門第,原先的達官顯貴,只要你不懂會計,不會算賬,國家分給土地、農具和耕牛,都要去幹活。想當年,我們也曾經有過,上山下鄉、勞動改造、支援邊疆搞生產的建設兵團。

現在要改革,搞平均土地,那些控制在私人手裏的土地怎麽辦?沒收重新分配嗎?搞農村公社嗎?馮太後和孝文帝沒有我們開國領袖的勇氣。

說是土地國有,我已經占了,耕種了,能強行收回去再分配嗎?連標榜“殺富濟貧”的李闖王也不得不說“許業主認耕”,誰種是誰的。

北魏土改在一種溫和的氛圍中進行,第一次提出“還受”的原則。以生死為斷,人死了土地歸還國家。也就是說,受田者只獲得土地使用權,而不具有所有權。然而,其中又有活扣,分配的土地分“露田”、“桑田(麻田)”和“宅田”。露田必須歸還,桑田和宅田不必歸還,永遠屬於業主。露田顧名思義,暴露的田地,就是耕地。桑田即種桑樹的田,宅田就是房基地和菜地。北魏政府通過這項法律將其中一部分土地牢牢控制住。

李安世提出土地分配原則是“力更均量”,即“力業相稱”,經營能力與經營規模相適應,能種多少種多少。

大家的想法是,分配土地嘛,一人一塊。北魏建國初期是這個指導方針,“計口授田”,有多少人口分多少地。這不又來王莽那套井田制,王莽得罪了多少人?豪強大族廣占土地,非要收回來分給老百姓,可能嗎?打土豪分田地,打不倒什麽都別說。你王莽光靠一張嘴,說得好聽辦不到。

經營能力怎麽算?豪強大族不是有奴婢嗎?有牛嗎?奴隸和牛都要分地。

有錢人滿意了。照現在說法,有多少錢分你多少地,這就是經營能力。

算來算去,有的漢人豪強占的土地還是多,怎麽辦?這也不收回,“多不退,少補”。多了自個留著,少了的,補齊。少了的,自然是指鮮卑新貴族。甚至提出多的地可以自由買賣。

人口密集的地方不夠分的怎麽辦?去寬鄉,到吐魯番去,那種地方還可以向國家借田。窄鄉一人八十畝,寬鄉二十裏,種去吧你。當然,打個比方,跑不那麽遠,當時人口少。

均田還是體現了抑制兼並、照顧平民等意願,比如有一些原則,“先貧後富”、“照顧孤寡老人不還田”。

均田制能夠順利推行,以至於無論是鮮卑化國家北齊、北周,還是漢化國家隋、唐都繼續著這一土地政策,延續三百余年,自然有它的合理之處。

北魏國人少土多,土地要分配,人卻找不到。人到哪裏去了呢?

馮太後和孝文帝面臨著慕容寶的後燕和桓溫的東晉一樣的問題,農業人口多被豪強地主蔭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