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馮太後(第6/6頁)

慕容寶搜檢蔭戶,桓溫推行土斷,都是強行從豪強地主手中搶人,效果並不好,慕容寶因之亡國,桓溫因之得不到高門士族支持誤了皇帝夢。馮太後聰明,靠李沖出謀劃策,采取胡蘿蔔加大棒的辦法,讓農民們自己從豪門地主莊園和塢堡裏走出來。

均田分土地是胡蘿蔔,那麽大棒是什麽呢?三長制!

所謂三長制,即五家為一鄰,設鄰長;五鄰為一裏,設裏長;五裏為一黨,設黨長。如同想當年我們設小隊長、隊長、村長、鎮長。一舉瓦解了“水潑不進、針紮不透”的塢堡,廢除了“宗主督護”制。

“三長制”激起漢人豪強的不滿,滎陽鄭氏鄭羲、渤海高氏高祐強烈反對。鄭羲當廷恫嚇馮太後:“事敗之後,當知臣言之不謬。”等把事情搞砸了,才知道我說的話是正確的。傅思益火上添柴:“九品差調實行很長時間,一旦改變,必會引起天下騷亂。”

馮太後從不懷疑拓跋鮮卑的武力,該輪到拓跋貴族出場了。鮮卑大臣拓跋丕傲慢地表示:“三長制於公於私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的背後是數以萬計的鮮卑鐵騎,行與不行試試看吧!

均田和三長制的效果出奇的好,人們紛紛從塢堡裏出來向朝廷領取土地,成為國家的編戶農民。改革基本定型,北魏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十年後達到繁榮頂峰。馮太後開啟了帝國的繁榮局面,“千古一後”的美譽並不為過。

馮太後晚年遊覽平城北面的方山,感嘆山川之美,心有所思地對群臣說:“舜葬於蒼梧,英、娥二妃卻葬在湘水之濱,何必遠去附葬先帝的陵寢以為貴重。我百年之後,神安此地。”

在馮太後之前,歷代北魏君主和皇後死後均埋葬在盛樂金陵,那是拓跋鮮卑的龍興之地。作為皇後,自願放棄與夫君合葬,離開皇室陵墓,可見馮太後對毒死拓跋弘仍舊耿耿於懷,心有余悸。

公元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九月,馮太後病逝,終年四十九歲。孝文帝滿足了她的心願,埋葬於方山永固陵。唐朝詩人溫庭筠遊覽馮太後墓時,憑吊賦詩,緬懷這位遠見卓識、權詐機變的紅顏皇後。

雲中北顧是方山,永固名陵閉玉顏。

艷骨已消黃壤下,荒墳猶在翠微間。

春深巖畔花爭放,秋盡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處問?古碑零落水潺瑗。

——唐·溫庭筠《題元魏馮太後永固陵》

馮太後永遠埋葬在山西平城,孝文帝拓跋宏繼承其遺志,脫下胡裝,換上漢服,數十萬大軍在瀟瀟霖雨中自塞上南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鮮卑少年天子孝文帝拓跋宏縱馬眺望煙雨籠罩下的古都洛陽,反復吟哦著《詩經·黍離》中的句子。雨中,他的身影孤單落寞,誰知我心?誰與我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