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山陰公主(第4/6頁)

袁很坦誠,將心中秘密和盤托出,因他想拉上蔡興宗一起造反。誰都知道荊州和雍州是江南重鎮,合二州之力,財力可抵半個宋國。

蔡興宗一點不驚訝,靜靜道:“我素門平進。與主上太疏遠,不見得有什麽大禍患。朝廷內外,人不自保,一定會發生變故。如果朝廷內的災禍得以消除,地方的禍患卻難以估量。你打算在外求全,我打算居中免禍,各行其志,不是很好嗎?”

蔡興宗看得很明白,現在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全天下的人都對皇帝不滿意,必有一場大亂。那麽,留在中央機會大呢?還是去地方機會大?歷史經驗告訴蔡興宗,地方起兵,鮮有克捷,宮廷政變最容易得手。一旦得手,下一步就是如何平定同床異夢的地方勢力,待在地方才是大大的危險。

袁沒有蔡興宗那麽長遠的眼光。第二日天剛拂曉,撒丫子狼狽上路。待在船上,猶怕皇帝改變主意,派人來追,下令水手加速前進。飛舟似箭,狂行到潯陽江,方才綻出笑臉,仰天嘆道:“現在終於免除大禍啦!”

袁不著急趕路了,進潯陽城拜會三皇子晉安王劉子勛的長史鄧琬。兩人本來沒有什麽交情,卻相見甚歡,結伴遊玩,親密異常。一有空閑,整日整夜待在一處。袁出自高門,鄧琬門第不顯;袁人品出眾,鄧琬才幹平庸。東晉以來,門第不當的人極少往來。袁對鄧琬過於親密,隱藏著玄機。玄機只有一個,他有意聯合江州之力起兵造反。

袁離開南京,留下的吏部尚書空缺給了蔡興宗。蔡興宗主動留在京城當然不是為了吏部尚書的官職。早在劉子業登基之時,蔡興宗便看出他必將禍亂國家。蔡興宗是個正直的大臣,卻也難免染上南朝縱情聲色的習氣。有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風流人物。

建康何後寺一個叫智妃的尼姑生得美麗迷人,名動四方。蔡興宗派出迎親的車輛接智妃到府為妾。結果被顏師伯得到消息,搶先派人偷偷進入何後寺把智妃接走了。

大臣們縱情聲色不要緊,皇帝不可以。皇帝是萬民之主,任務是治理國家,保護民眾的財產。明君聖主以增加國民的財產為己任,是以萬民擁戴。只顧自己享樂,不管民眾疾苦,這樣的帝王是昏君,昏君人人得而誅之,這是儒家文化精髓所在。

有人問過孟子,武王伐紂,“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淡淡回答說:“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獨夫民賊,人可誅之。廢昏立明,天之大義。蔡興宗留在京城圖謀除掉劉子業。皇帝手握軍權,禁軍猛將如虎,如何除掉他呢?蔡興宗認為,沒有軍隊參與是萬萬不行的。

肆 公開的密謀

蔡興宗首先鼓動太尉沈慶之發動軍事政變。沈慶之是劉子業的心腹,江夏王劉義恭和顏師伯發動政變為此人所叛賣。劉子業給予沈慶之極高榮譽,每次出巡,禦車之上同載的只有三個人,皇帝、山陰公主和沈慶之。

與皇帝最大鷹犬謀劃除掉皇帝,豈非白白送命。蔡興宗看準一點,人是自私的,而沈慶之是自私的聰明人。皇帝這麽搞下去,天下必將大亂。天下如果大亂,沈家婁湖數百裏肥田沃土會是誰的呢?

蔡興宗想到的,沈慶之當然也想到了。作為劉宋王朝的軍事統帥,沈慶之承受的壓力相當大。劉子業動輒殺人,皇叔殺!禦弟殺!王妃殺!駙馬殺!大臣殺!侍從殺!

如果國家靠殺戮可以太平的話,皇帝太容易做了吧,你行我行大家行!劉宋王朝像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隆隆作響,他沈慶之如同在火山口覓食的一只羚羊,而劉子業像趴在上面懶洋洋打瞌睡、曬太陽的雄獅。

沈慶之警覺,借著幫助皇帝破獲顏師伯謀反集團陰謀的契機,屢屢向劉子業進諫,勸皇帝和睦群臣,不要亂殺,更不要因為好色貽誤軍國大事。勸得多了,劉子業煩了,漸漸不滿意。

人最怕仇人多,哪怕你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官。沈慶之閉門謝客,他和皇帝牢牢拴在一起。皇帝一開殺戒,求情的人會擠滿沈宅。你說幫不上忙,沒有人會相信。人家會想,皇帝那麽寵信,分明是你不幫忙。

沈慶之養病在家拒不見客,蔡興宗吃閉門羹。不過,畢竟是吏部尚書,組織部長,管人事的,很多事繞不開。親戚要提拔吧?朋友要調動吧?

一天,沈慶之的親信到吏部辦事。蔡興宗悄悄地說:“沈公閉門絕客,不過是想逃避無休止的請托辦事罷了。我對沈公無所求,為什麽拒絕不見?”

沈慶之一聽,組織部長生氣了,以後親戚朋友升遷關照全指這位,不能得罪,安排人把蔡興宗請到家裏來。

蔡興宗毫不隱瞞來意,開門見山,張口就來:“主上近來的所作所為,已喪盡人倫天道。想改變他的德行,已經沒有什麽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