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危情:韋堅謀反案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春天,大唐帝京長安仍然像往日那樣花團錦簇、歌舞升平,然而沒有人知道,此時此刻,一張陰謀之網已經悄然張開,即將引發一起震驚朝野的大案。

這起大案的幕後策劃者就是李林甫,而他的目標將直指太子李亨(原名李玙,天寶三年改名)。

從李亨入主東宮的那一天起,李林甫就發誓總有一天要把他扳倒。可是好幾年時間過去了,李林甫一直沒有等到最佳的出手時機。

現在,時機終於成熟了。

因為有兩個與太子關系密切的重要人物已經進入了李林甫的狙擊範圍,所以李林甫決定從他們身上下手,將他們與太子一網打盡!

這兩個人,一個叫韋堅,一個叫皇甫惟明。

韋堅,太子妃的哥哥,財政專家,為人精明幹練,幾年前在江淮租庸轉運使的位子上幹得風生水起,每年替朝廷增收的賦稅多達數百萬,因此博得了玄宗的青睞,遂加銀青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銜,又兼水陸轉運使等職,一時間炙手可熱,大有入相之勢。此外,他又和宰相李適之過從甚密,儼然有聯手對付李林甫的意思。為了防患於未然,李林甫遂於天寶四年九月推薦他擔任了刑部尚書,同時解除了他在財政方面的多個兼職,表面上是提拔,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的實權。

韋堅失勢後,自然對李林甫恨之入骨,於是跟李適之的關系更為緊密,頗有些同仇敵愾的意味。

像這樣的人,李林甫當然要盡早把他除掉了。

皇甫惟明,與太子和韋堅均為多年好友,時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不久前剛剛在邊境大破吐蕃軍隊,立下赫赫戰功,正受玄宗賞識。此人對李林甫的專權向來不滿,這一年正月奉玄宗之召回朝獻捷,遂乘機進諫,抨擊李林甫擅權攬政,勸玄宗罷黜李林甫。

可想而知,這番諫言旋即一字不漏地落進了李林甫的耳中。

李林甫怒不可遏,遂授意自己的心腹、禦史中丞楊慎矜密切監視皇甫惟明與韋堅的一舉一動。在李林甫看來,此次皇甫惟明回朝,正是下手的良機。因為皇甫惟明作為太子的故舊和韋堅的朋友,值此新春佳節回京之際,不可能不與太子和韋堅來往走動,而只要他們在私下場合一碰頭,李林甫就有辦法讓他們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他們三個人的身份太特殊了。

皇甫惟明是什麽身份?

手握重兵的大將。

韋堅是什麽身份?

深受皇帝信任的外戚。

而李亨又是什麽身份?

一個年近四十卻仍然看不到登基希望的中年太子。

這三種角色攪在一起,難道還不足以令人產生某種微妙的聯想?

會的,一定會的。只要李林甫掌握他們的行蹤,再抓住他們暗中交通的把柄,就一定可以在玄宗腦中喚起某種微妙的聯想。

不,是致命的聯想!

從“太子”“外戚”“大將”這三個關鍵詞,玄宗一定會聯想到“政變”“逼宮”“篡位”這三個敏感詞。將這些關鍵詞和敏感詞連在一起,就必定會形成這樣的擴展內容——太子年長,已經失去了正常即位的耐心,遂與外戚和邊將勾結,企圖發動政變,廢黜皇帝,然後登基繼位!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一個年老的皇帝如果失去聯想,皇權將會怎樣?

李林甫相信,作為一個靠政變上台的皇帝,玄宗一定不會失去聯想。對此,李林甫成竹在胸,深信不疑!

果然不出李林甫所料,天寶五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的晚上,太子出遊,與韋堅會面。片刻後,韋堅又趕赴景龍觀,在僻靜的道士房中與皇甫惟明密談多時。

他們在談什麽?

沒人知道。

不過也沒必要知道。因為他們的這些詭異舉動,全都沒有逃脫禦史中丞楊慎矜的監控。當天深夜,楊慎矜就趕赴李林甫家中,將他所掌握的情況一五一十作了稟報。

夠了。

這就夠了。

李林甫說,你馬上回去寫一道彈劾奏章,就說韋堅身為外戚,不應私下與邊將交通。明日一早,你就把奏章遞上去。

次日早朝,楊慎矜依計呈上奏章,李林甫當即出列,鄭重其事地向玄宗指出:這是韋堅與皇甫惟明密謀,企圖共同擁立太子,篡位登基!

玄宗暴怒。

一個老皇帝最敏感、最脆弱的那一根神經被觸動了。

不,是被觸痛了。

是日,韋堅和皇甫惟明被不由分說地拿下詔獄,李林甫立刻命楊慎矜、王鉷、吉溫三個心腹一同出馬,聯手審理此案。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太子李亨就危險了。因為吉溫等人一出手,韋堅和皇甫惟明十有八九扛不住,一旦從他們嘴裏摳出什麽不利於太子的供詞,東宮很可能就要再度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