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大擂台:宰相們的對決(下)

就算沒有了宇文融,裴光庭和蕭嵩也照樣死掐。

說起這兩個宰相,來頭都不小。裴光庭是高宗時代的名將和行政專家裴行儉之子,蕭嵩是南朝蕭梁皇室後裔、初唐宰相蕭瑀的侄孫,兩人都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裴光庭文職出身,長於行政,入相後任侍中兼吏部尚書;蕭嵩擅長邊務,軍功顯赫,以兵部尚書銜入相,後兼中書令,並遙領河西節度使。

也許是因為兩個人的出身門第都不低,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建樹,所以都有些眼高於頂,在處理政務時經常發生抵牾。往往是一個人主張的事情,另一個必定想方設法加以反對,是故“同位數年,情頗不協”。(《舊唐書·蕭嵩傳》)

裴光庭在任內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推行吏部的選官制度改革。在他之前,大唐吏部選拔官員時一律以能力為準,有本事的可以越級提拔,沒本事的一輩子也得不到升遷。按理說這麽做並沒有錯,但是難免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很多官員幹了大半輩子,經驗非常豐富,可就是因為沒有突出政績,所以混到發白齒搖仍然是個小芝麻官;還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考上進士,取得了任官資格,可要麽是因為沒門路,要麽是因為運氣不好,結果整整二十年補不上缺,到老還是個候補官,一輩子就這樣被埋沒了。

針對這些弊端,裴光庭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循資格”。

也就是說,從今往後,各級政府在任用和提拔官員時,一律不管能力大小,只看資歷高低。說白了,就是論資排輩。

裴光庭的這項改革,固然可以彌補過去“唯能力論”的一些缺失,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庸愚沉滯者皆喜”,“才俊之士無不怨嘆”。(《資治通鑒》卷二一三)也就是說,這項改革開始實施後,那些庸庸碌碌、長期得不到升遷的老家夥無不拍手稱快,可那些富有才幹卻缺乏資歷的年輕官員卻一個個牢騷滿腹。

人們不禁懷疑,裴光庭的這項改革,是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不可否認,過去的“唯能力論”的確有不太公平的地方,因為它會讓一些善於搞政績工程的浮誇之輩鉆了空子,同時埋沒了那些只會埋頭幹活、不善於表現的老實人;然而,“唯資歷論”就沒有毛病嗎?它不也是便宜了那些屍位素餐的平庸之輩,壓制了真正有才幹的人,從而導致了更大的不公平嗎?

也許是因為這項改革確實有些矯枉過正,所以蕭嵩便與裴光庭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但裴光庭是吏部尚書,這種事情當然由他說了算,於是他便不顧蕭嵩反對,仍然強力推行。

可想而知,僅僅在這件事上,兩個宰相就足以針尖對麥芒地大幹一場了,壓根談不上什麽和衷共濟。

宰相們老是這麽打擂台,玄宗自然是頭疼不已。好在裴、蕭二人僅僅是單打獨鬥,沒有像宇文融那樣拉幫結派、聚眾鬥毆,所以玄宗也就睜一眼閉一眼,由他們去了。

日子在裴、蕭二人的吵吵鬧鬧中又過了幾年,直到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三月,雙方的鬥爭才戛然而止。並不是他們終於和解了,而是因為裴光庭病逝,一個巴掌拍不響了。

裴光庭一死,蕭嵩頓時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還沒等裴光庭入土為安,蕭嵩就急不可耐地將其推行數年的改革一朝廢除,同時還把裴光庭這幾年來提拔的親信全部外放為地方刺史,一個也沒留下。

裴光庭去世後,朝廷必須再物色一個新宰相。玄宗想,既然我挑的宰相最後都要打架,那這回我幹脆放權,讓你蕭嵩自己推薦一個——總不能你自己挑的人還跟你死掐吧?

皇帝如此信任,著實令蕭嵩大為感動。他暗暗發誓,這回,一定要挑一個老實厚道的,既要讓自己舒心,更要讓天子放心!

蕭嵩隨即在自己的好友圈裏掃了一遍,很快就鎖定了跟自己關系最鐵的、時任右散騎常侍的王丘。在蕭嵩看來,王丘過去在地方上頗有善政,很受玄宗賞識,而且為人低調內斂、謙虛謹慎,讓他來配合自己工作,保證太平無事,皆大歡喜。

是的,蕭嵩看得沒錯,王丘這個人確實很低調。可問題是,這位仁兄低調得太過頭了。一聽說蕭嵩要推薦他當宰相,居然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一個勁地說:不行不行,我能力不夠,我幹不了。

不過王丘也沒讓蕭嵩太失望,馬上就給他推薦了另一個人——尚書右丞韓休。

韓休這個人蕭嵩還是了解的,跟王丘差不多,也是那種比較謙柔、性情平和的人。蕭嵩想來想去,既然沒什麽更好的人選,那就韓休吧。

為了表明自己看人的眼光很好,蕭嵩在向玄宗舉薦韓休的時候,還極力稱贊韓休為人正直,不慕榮利,品行高潔,足以擔當宰相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