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一個問題青年的奮鬥史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出身,論輩分,玄宗李隆基還得管他叫叔叔。

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李林甫的起點卻很低。因為他們這一支是李唐皇族的旁系,而且混得不怎麽好,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封長平王,官任刑部侍郎,死後贈靈州總管,從二品;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長史,從五品;父親李思誨最不如意,終其一生只混了個揚府參軍,正七品。到了李林甫這一代,雖然尚有恩蔭的資格,但他入仕之初,也不過是個小小的千牛直長(宮廷侍衛官)。

因為門庭衰微,所以李林甫從小就有強烈的出人頭地、光大門楣的欲望。

但是,要靠什麽出人頭地呢?

他父親這頭是沒戲了,一個小小的揚府參軍,根本幫不上他什麽忙。所幸,李林甫的母親這一系,算是出了個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玄宗早年的好友兼後來的寵臣——楚國公姜皎。

他是李林甫的舅舅。

靠著舅舅姜皎的提攜,李林甫在開元初年當上了太子中允,正五品,算是一舉進入了“通貴”的行列。可以想見,假如姜皎沒有在開元十年的廢後風波中意外死亡,李林甫足以憑著這層關系再往上躥幾級,仕途肯定會順利得多。

可是,這棵庇蔭的大樹一倒,他就只能另覓高枝了。

經過一番努力,李林甫又攀上了宰相源乾曜的兒子源潔,和他結成了好友。當時源乾曜官居侍中,是朝廷的二把手。李林甫就托源潔去跟他父親求情,想調一個司門郎中的職務。所謂司門郎中,是指三省六部的中層官員,相當於今天各部委的司長,雖然官階不是很高,但手中握有實權,比太子中允這樣的閑職好得多。

李林甫原以為這件事十拿九穩,沒想到源乾曜竟然一口回絕。

而且源乾曜還說了一句很不客氣的話,讓李林甫一輩子銘心刻骨。

他說:“郎官必須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聲望的人擔任,哥奴(李林甫的小名)豈是做郎官的料?!”

言下之意,李林甫在他眼中就是一個品行、才能和名聲都不怎麽樣的人,簡直就是個問題青年。

毫無疑問,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李林甫。

在我們的經驗中,一個人年輕時倘若在某個方面遇到了強烈的精神刺激,日後在這個方面必然會有強烈的反彈。換句話說,年輕時受些刺激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他會激發人的鬥志,迫使人更快地成長。用佛教術語來說,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正面助力,稱之為“增上緣”,反面助力則稱之為“逆增上緣”。對於李林甫而言,姜皎就是他的增上緣,而源乾曜差不多可以算是他的逆增上緣。從這個意義上說,源乾曜那句十分傷人自尊的話,未嘗不是李林甫後來拼命往上爬的主要動力之一。

你說我哥奴不是當郎官的料,那咱們就走著瞧,看我將來到底是個什麽料!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林甫是當宰相的料。

而且他這個宰相的含金量,顯然比源乾曜要大得多。

因為他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坐就將近二十年,是玄宗一朝任職時間最長、權勢最大、恩寵最隆、對後來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宰相。

這一層,當然是源乾曜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

在隨後的幾年中,李林甫歷任太子諭德、國子司業等職,官階略有提升,但職權仍然不大。直到開元十四年,李林甫攀上了當時玄宗跟前的大紅人宇文融,才在他的援引下就任禦史中丞,真正進入實權部門。

就是在一年,李林甫和宇文融聯手扳倒了張說,在帝國政壇上初露崢嶸,一舉贏得了朝野的關注。隨後,李林甫歷任刑部、吏部侍郎,官階雖然都只是四品,但擁有的權力顯然一次比一次更大。

當年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哥奴,就這樣一步一步邁上了帝國的政治高層。但是,他絕不滿足於此。

他的目標是——大唐宰相。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林甫開始不遺余力地打造自己的關系網。與一般官員不同的是,李林甫並沒有在朝臣中拉幫結派。在他看來,這麽做有締結朋黨的嫌疑,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和政敵的攻擊,顯然是不明智的。所以,李林甫把目光從外朝轉向了內宮,專門結交兩類人:一是宦官,二是妃嬪。

這兩種人靠皇帝最近,最了解皇帝的性情、好惡、想法,也最有可能對皇帝的各種決定產生微妙的影響。就此而言,他(她)們對朝政的影響力有時候甚至比朝中的大臣們更大。因此,誰要是跟這兩種人交上朋友,誰也就掌握了所有跟皇帝有關的第一手信息。試問,這樣的人想投皇帝所好,不是一投一個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