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忠臣忠言不逆耳(第2/4頁)

正是由於魏徵的諫言往往既委婉又能擊中要害,所以李世民才會評價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舊唐書?魏徵傳》)“嫵媚”二字,堪稱絕妙。

當然,魏徵的諫言也並不都是這麽嫵媚的。

如果每次進諫都拐彎抹角,那最後就算不流於阿諛諂媚,也會變得庸庸碌碌。倘若如此,那魏徵也絕不可能被李世民所倚重,更不可能以諍臣之名享譽後世。

所以,該據理力爭的時候,魏徵也絕不含糊。

史稱魏徵“犯顏苦諫”的時候,“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資治通鑒》卷一九三)。意思是說:每當李世民被魏徵的諫言刺激得怒不可遏的時候,魏徵總是毫無懼色,李世民到最後也不得不收起帝王的威風,把自己的怒火強壓下去。

有兩則小故事頗能說明李世民對魏徵的這種忌憚之情。

有一次魏徵離京去祭掃祖墓,回來的時候聽說皇帝打算去終南山遊玩,連儀仗隊和隨從都已整裝待發,可後來卻無故取消了,魏徵就問皇帝有沒有這回事。李世民尷尬地笑著說:“當初確實有這個想法,但是怕你生氣,只好作罷了。”

還有一次,有人進獻了一只漂亮的鷂鷹,李世民非常喜歡,就讓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正在逗弄玩耍,忽然看見魏徵走了進來,情急之下趕緊把鷂鷹塞進懷裏。魏徵其實早就看在眼裏,可他嘴上卻不說,故意在奏事的時候把時間拖得很長。等到他告辭離去,鷂鷹早已活活悶死在李世民的懷裏了。

魏徵平常的諫諍一般都會講究方式方法,可要是碰到至關重要的大事,魏徵也會與太宗面折廷爭。

君臣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言語交鋒,發生在貞觀六年春天。

當時的大唐王朝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所以滿朝文武紛紛勸請太宗前往泰山封禪。“公卿百僚,以天下太平,四夷賓服,詣闕請封禪者,首尾相屬。”(《冊府元龜》卷三十五)

所謂封禪,是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大典。由於泰山是五嶽之首,所以封禪大典都在泰山舉行——於泰山設壇祭天曰“封”,於泰山南麓的梁父山辟基祭地曰“禪”。在古代中國,泰山封禪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是帝王功業鼎盛的標志。但並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獲此殊榮。在唐朝之前,只有秦始皇、漢武帝,還有東漢的光武帝等少數幾個自認為建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才敢舉行封禪大典。

對此,李世民內心當然也是滿懷渴望。

但是當百官勸請時,李世民一開始還是謙虛地推辭了一下。他說:“諸位賢卿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但朕卻不這麽看。如果天下安定,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就算不封禪,又有什麽損失?昔日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難道以為文帝之賢不如始皇嗎?況且即使是祭拜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巔,封數尺之土,才算表達出對天地的誠敬呢?”

群臣都知道這只是皇帝的客套話,所以還是極力勸請。

後來李世民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雖然表面上似乎有點勉強,可大家都知道,其實皇帝心裏還是很樂意的。

就在皇帝和滿朝文武其樂融融地探討具體的行程安排和相關事宜的時候,魏徵忽然表情嚴肅地站了出來,堅決表示反對。

李世民臉色一沉,問:“你不贊成朕封禪,是不是認為朕的功業還不夠高?”

魏徵說:“夠高。”

李世民又問:“那是不是德不夠厚?”

魏徵說:“夠厚。”

“是不是社稷還不安定?”

“已經安定。”

“是不是四夷尚未臣服?”

“都已臣服。”

“是不是莊稼還沒有豐收?”

“豐收了。”

“是不是祥瑞還沒有呈現?”

“呈現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冷笑著說,“那為何還不能封禪?”

魏徵從容自若地回答道:“陛下雖然已經擁有這六項成就,但是,我朝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凋零,倉廩空虛,陛下一旦車駕東巡,千乘萬騎,每到一處,地方州縣必定難以承受各種負擔。更何況,陛下舉行封禪大典,四夷君長必定前來共襄盛舉,可如今自伊水、洛水以東,至於東海、泰山,村莊寥落,人煙斷絕,道路蕭條,進退艱阻,極目所見,千裏蠻荒。這豈不是引戎狄至我腹地,然後示之以虛弱嗎?再者說,即使給予四夷君長厚重的賞賜,也未必能滿足他們遠道而來的願望;縱然免除百姓幾年的捐稅賦役,也未必能彌補他們的損失。為了博得一個封禪的虛名,卻遭受一些實實在在的損害,這對陛下又有什麽好處?”

李世民聽完,不得不表示贊賞,立即停止了封禪的動議。“太宗稱善,於是乃止。”(《貞觀政要》卷二)然而他在感情上其實是不太情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