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聰明人的遊戲(第2/4頁)

這些問題或許永遠沒有答案。

但是有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帝王術”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占據的比重絕對不可小覷,而它對歷史所產生的影響有時也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以上這些君臣博弈的故事,都是在李世民和武將之間展開的。那麽,在李世民與文臣之間,演繹的又是一個什麽樣的版本呢?

說起貞觀的文臣,其代表人物當非房玄齡莫屬。

作為後人心目中居功至偉的一代良相,房玄齡對貞觀之治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史稱其“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論者稱為良相焉。”(《舊唐書勣房玄齡傳》)

毫無疑問,在貞觀群臣中,房玄齡絕對是李世民最信任、最得力的心腹股肱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一心為公的宰輔重臣,也依然會時刻感受到李世民手中那把“鐘馗利劍”的森寒之光。

據《舊唐書》記載,大約在貞觀初年,房玄齡“或時以事被譴,則累日朝堂,稽顙請罪,悚懼踧踖,若無所容。”意思是他時常會因某些過錯而遭到太宗的譴責,以至於一連數日都要到朝堂上叩頭請罪,內心恐懼不安,一副仿徨失措、無地自容的樣子。

史書並未記載房玄齡到底犯了什麽錯。

不過這一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像房玄齡這種位高權重、深受寵信的臣子,身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要時常給他念念“緊箍咒”。這一點我們從李靖、尉遲敬德等人的遭遇就可以明顯看出來。

也正因此,所以房玄齡有時候就不僅僅是被“譴責”那麽簡單。只要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有必要,房玄齡甚至會被勒令停職。

按史書記載,房玄齡在貞觀年間至少曾經被停職三次。

第一次大概是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也就是長孫皇後病重的那些日子。《資治通鑒》稱“時房玄齡以譴歸第”,也就是說他遭到太宗的譴責,被勒歸私宅。長孫皇後臨終前,特意為此事勸諫李世民:“房玄齡侍奉陛下時日已久,一貫謙恭謹慎,所有的朝廷機密從未泄露半句。如果沒有什麽重大過失,希望陛下不要舍棄他。”

此次房玄齡的停職原因史書沒有交代,但是有一點我們很清楚——李世民之所以將房玄齡“譴歸私第”,絕不是要舍棄他,充其量只是想冷卻他。

暫時冷卻的目的,當然是希望在適當的時候再把他解凍,然後讓他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和更加飽滿的熱情,加倍地發揮光和熱。

所以,不管有沒有人勸諫,李世民在適當的時候肯定會召他回來。

對此長孫皇後其實也是心知肚明。不過該勸諫的她還是得勸諫,因為第三者的勸諫有時候也未嘗不是給皇帝一個台階下,好讓君臣雙方在“握手言和”的時候顯得比較自然,也顯得比較有面子。

比如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房玄齡又一次被停職,時任黃門侍郎的禇遂良就連忙上疏,列舉了房玄齡對國家的諸多貢獻:“玄齡自義旗之始翼贊聖功,武德之季冒死決策,貞觀之初選賢立政,人臣之勤,玄齡為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然後禇遂良說,假如不是犯了什麽不赦之罪,就不應該把他摒棄;如果是因為他年邁體衰,陛下可以暗示他主動致仕。若非如此,只是因為一些小過失,希望陛下不要拋棄跟隨數十年的元勛老臣。

禇遂良的諫言句句在理,當然給足了雙方面子,所以李世民很快就把房玄齡召回了朝廷。

但是,並不是李世民每次把房玄齡“趕”回家去,都有和事老出來打圓場。比如房玄齡這次復職沒多久,就再一次“避位還家”,史書還是沒有說明具體原因,但卻記載了這次復出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簡單,卻很微妙。

再次把房玄齡“譴歸”後,一連過了好幾天,始終沒人來勸諫,李世民不免有些著急。朝中政務繁冗,絕不允許他把房玄齡晾太久,可李世民一時又找不到什麽好聽的理由公開讓房玄齡復職。

該怎麽辦?

李世民畢竟是聰明人,他很快就有了辦法。

這一天,李世民忽然告訴侍臣,說他要去芙蓉園遊玩。芙蓉園位於長安東南角的曲江,要去那裏必然要經過房玄齡的宅邸。房玄齡得知消息後,立刻命子弟灑掃門庭。子弟問其故,房玄齡笑著說:“皇上隨時會駕到!”

片刻之後,龍輦果然“順道”來到了房府的大門口,然後太宗李世民就“順便”進來看望賦閑在家的房玄齡,最後又“順帶”用禦輦把房玄齡接回了皇宮。

這個故事很經典。

除了表明李世民和房玄齡之間的默契和相知之外,這個故事的經典之處還在於,它告訴我們——政治是聰明人之間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