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賜功臣,以強宗室(第2/4頁)

很快,他就將為此付出無比慘重的代價。

通過短短三年的養精蓄銳之後,李世民就向頡利可汗揮出了復仇的鐵拳,結果一拳就將東突厥砸得粉碎。而頡利可汗則作為一個屈辱的亡國之君,在長安度過了幾年生不如死的軟禁生涯,最後抑郁而終。

可見,李世民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也絕不是毫無把握的吹牛,而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典型表現。

為了政權的鞏固和百姓的安寧,李世民竭力避免戰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世民沒有為戰爭做準備。盡管已經貴為天子,可李世民身上的尚武精神仍然沒有絲毫減退。

就在突厥人撤兵的幾天後,李世民立刻召集禁軍將士訓話。他說:“戎狄侵盜,自古有之,這並不值得憂慮。值得憂患的是每當邊境稍微安寧,君王就沉湎於逸樂之中而忘記戰爭,所以敵寇一旦入侵就莫之能禦。而今,朕不打算征調你們去開鑿池塘、修築宮苑,只要你們專心練習弓矢。平常無事,朕就當你們的教練;突厥入寇,就當你們的將軍。如此,希望天下百姓能得享太平!”

隨後李世民就把顯德殿庭當成靶場,每天召集數百名禁軍將士訓練射箭。他親自主持考試,中靶次數多者,就賞賜弓箭、刀槍、布帛,同時給予他們的將領上等考績。

此舉頓時讓滿朝文武瞠目結舌。

按照唐律,“以兵刃至禦在所者絞”,也就是說,只要拿著武器進入天子所在的地方,一律要處以絞刑。如今皇帝居然天天帶著一幫士兵在大殿前射箭,這算什麽事?不但有失體統,而且皇帝的人身安全也毫無保障。群臣嚇壞了,紛紛勸諫說:“讓一些卑微的士卒在宮殿中拉弓射箭,而陛下卻置身於他們中間,萬一有狂徒居心不良,暗中下手,實在是令人防不勝防。陛下這麽做,是沒有以社稷為重啊!”

有一個名叫封同人的地方刺史聽說此事,專門從任職的韓州(今山西襄垣縣)千裏迢迢地趕回京師,就是為了面見李世民,勸諫此事。

然而,對於所有人苦口婆心的勸諫,李世民一概不以為然。

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從此與千古一帝李世民一起名垂青史,成為後世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

沒辦法,這就是李世民。

他的胸襟、氣度和自信心就是如此異於常人,有時候甚至顯得不可理喻。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是對的。

這些禁軍士卒並沒有辜負李世民。此後不但什麽意外都沒有發生,而且“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登基一個月後,李世民拿出了一份封賞名單。

這是玄武門之變的一等功臣名單。

上面共有五個人,全部獲封一等公的爵位,他們是:長孫無忌,封齊國公;房玄齡,封邢國公;尉遲敬德,封吳國公;杜如晦,封蔡國公;侯君集,封潞國公。

前面這四個人進入名單並不奇怪,讓人感到萬分詫異的是最後一個:侯君集。

這個秦王府的普通武將,憑什麽躋身一等公的行列呢?論出道以來的資歷和戰功,他絕不在秦叔寶、程知節等人之上;論史書有載的政變中的表現,他甚至都不如“獨力閉宮門”的張公瑾,可侯君集為何卻能一夜之間平步青雲呢?這是否意味著,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曾立下某種特殊的功勛呢?

現存史料絲毫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在《舊唐書?侯君集傳》中,只有這麽一句話:“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書》更簡略,只有七個字:“預誅隱太子尤力。”

眾所周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心腹智囊,整個玄武門之變的詳細計劃很可能就是出自他們的謀劃;而尉遲敬德無疑是秦王府第一驍將,在政變中更是發揮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射殺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又如危急時刻高舉太子和齊王頭顱摧毀其部眾鬥志,再如最後一刻入宮逼迫高祖(雖然高祖“泛舟海池”一幕有所虛構,但是尉遲敬德在第一戰場的形勢穩定後繼而參與逼宮行動當是事實)等。既然這四個人在政變中都是居功至偉,那麽侯君集如果不是在行動中承擔了什麽重大任務,又怎麽可能和他們平起平坐呢?

在此,我們發現——侯君集很可能正是李世民開辟第二戰場、“囚慈父於後宮”的主力幹將。換言之,玄武門之變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逼宮行動,很可能是由李世民統一指揮,但卻是交由侯君集出面完成的。據我們估計,在行動成功之前,李世民絕不會與李淵見面(一來是避免陷入父子刀兵相見、當面攤牌或者翻臉的尷尬,二來是便於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非常舉措),所以他需要一個能幹而可靠的代理人,出面幫他完成整個行動,而這個代理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