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真相(第3/3頁)

或許有人會說,采用軟禁手段,然後矯詔奪權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但是如此一來,李世民無疑要承擔一個很大的政治風險——只要高祖不死,那麽即便秦王要矯詔奪權,那些仍然忠於皇帝的文臣武將們也有可能會識破秦王的陰謀,因而拒不奉詔,發兵與李世民對抗。到時候不光京師會爆發大規模的流血沖突,整個帝國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內戰。所以,在李世民率兵入宮的時候,他心裏肯定已經做好了“弑父”的思想準備,因為這是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最能避免上述政治後遺症的唯一辦法。

當然,誰都希望事情在第二步結束,誰都希望最後的結局是高祖妥協,與秦王達成政治和解,雙方相安無事。可是,誰敢保證事情不會發展到第三步呢?在尚未知悉高祖的反應之前,李世民又怎敢保證自己不會走到第三步呢?

可見,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所面臨的一個最可怕的道德困境和最艱難的人生抉擇,恰恰不是應不應該在玄武門前襲殺兄弟,而是如果形勢逼不得已,他應不應該痛下殺手、弑父弑君?

對於一個以“愛敬君親”為最高行為規範的社會而言,對於一個以恪守“忠孝之道”為人生準則的古代臣子而言,還有什麽行為比弑父、弑君更罪大惡極、不可饒恕的呢?還有什麽比這種行為產生的道德和輿論壓力更讓人難以承受的呢?

雖然後來事實的發展讓李世民有幸避免了這樣的罪惡,但是對於李世民本人來講,這樣的罪惡只要在他的心中預演過一次,就很可能在他的記憶中留下永遠無法抹除的陰影。

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時隔多年之後,李世民盡管可以大膽地把弑兄、殺弟、屠侄的真相昭示於天下,但唯獨不敢公開他在太極宮中開辟“第二戰場”並“囚慈父於後宮”的真相。

對李世民和貞觀史臣而言,當年那場逼宮行動確實難以在道義上重新包裝,也難以在道德上自我說服,因而只能盡力掩蓋。但是考慮到事件的完整性,有關高祖的情況在史書的編纂中又不能只字不提,所以貞觀史臣最後只好挖空心思地編造了高祖和近臣“泛舟海池”的荒誕一幕,之後又大而化之地拋出了“尉遲敬德入宮宿衛、請降手敕”的粗糙情節,試圖以此掩人耳目,把整個玄武門之變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幕和真相含糊其辭地敷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