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到臨頭,秦王亮劍

李建成立刻奏請高祖,讓齊王李元吉取代秦王李世民出征。

高祖欣然同意,命李元吉率領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人馳援烏城。李元吉進而征調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一幹驍將,同時抽調秦王帳下的精銳部隊,將他們全部編入了北征軍。

事情明擺著,太子和齊王要借此機會徹底瓦解李世民的軍事力量,把他變成砧板上的魚肉,並一舉置於死地。

圖窮匕見的李建成決定對秦王發出最後一擊。他對齊王說:“眼下你已兼並了秦王的精兵猛將,手握數萬部眾。我準備和秦王在昆明池(唐長安城西南)設宴為你餞行,然後在餞行宴上命壯士將他擊殺,告訴父皇說是暴病而亡,父皇不相信也得相信。我自當命人遊說,讓他把朝政大權移交給我。即位之後,我自當立你為皇太弟。尉遲敬德等人既然已落入你的手中,最好在出征途中隨便找一個借口將他們全部砍殺,看誰敢不服!”

如果李建成的這個計劃成功,那麽歷史上就沒有什麽“玄武門之變”了,而是——“昆明池之變”。

關鍵時刻,有個小人物改變了歷史。

此人是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一個臥底。

他叫王晊,時任東宮的率更丞。太子和齊王的計謀剛剛議定,王晊就趕到了秦王府,將這個絕密情報告知了李世民。

李世民隨即將此事告訴了長孫無忌,頓時激起了眾人的強烈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秦王府的幕僚們全都齊集到了他的左右。人人摩拳擦掌,個個義憤填膺。

聽到消息的這一刻,李世民無比驚奇地發現——自己最強烈的感覺竟然不是憤怒和震驚,而是一種解脫、一種如釋重負。

這是一種良心的解脫。

這是一種道義上的如釋重負。

既然太子和齊王,可以毫不猶豫地對親兄弟揮起屠刀,那自己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現在李世民終於知道,要舉起寒光閃閃的屠刀,除了智慧、勇氣和力量之外,還需要一種東西。

那就是殘忍。

是的,殘忍!

如果道德秩序和禮教倫常注定會讓一個人變得謹小慎微、無所作為,那就拋棄道德的束縛,掙脫禮教的捆綁。

如果仁愛與親情注定會讓一個人變得優柔寡斷、軟弱不堪,那就斬斷仁愛的牽纏,割舍親情的鎖鏈。

李世民相信,為了完成上天賦予他的神聖使命,自己就必須從一撇一捺的“人倫的小我”中升華出來,去追求那個超越時空、輝映古今的“歷史的大我”。

至此,這場令人不安的靈魂拷問終於塵埃落定。

當秦王李世民從這場道德困境和靈魂的煎熬中解脫出來之後,他對心腹和幕僚們說的第一句話是:“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誠然知道禍在旦夕,但是仍然希望由他們率先動手,然後我們再以正義之名討伐,這樣不是更好嗎?”

也許,這就是李世民這場靈魂拷問的真相。

也許對於自己內心的困惑,李世民並不是沒有答案,而是一直在期待太子和齊王能給他一個答案。

而今答案終於出來了——讓你們率先舉起罪惡的屠刀,然後我的復仇之刃就能鍍上一層正義的光環。讓你們把我逼到絕路,然後我的身上就會披上一件“悲劇英雄”的戰袍。讓你們在世人面前充分暴露同根相煎的嘴臉,我的所有反擊行動就會變得順理成章,甚至是大義凜然。

所以,亮劍吧,讓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PK最終見一個分曉。

當李世民意味深長地說出那句“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的話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晚到李世民獲悉太子“昆明池政變”的陰謀時,他已經在道義上完成了對自己的拷問和說服,或者說已經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靈魂蛻變。

他可以殺弟、可以弑兄、可以逼宮、可以篡逆;他願意犧牲仁愛、犧牲親情、犧牲人性中許多柔軟而美好的東西……為了奪取儲君之位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李世民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

可是,如果我們以為李世民接下來會斬釘截鐵地喊一聲——“殺!”然後就開啟了玄武門之變,那我們就太低估他了。

李世民固然已經下定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可他必須確認的一點是——身邊的這些人是否也下定了同樣的決心?

為了確認這一點,李世民就必須有意識地拉長這個思考和抉擇的過程,好讓所有的股肱心腹都來表決心、抒壯志。說白了,就是讓大夥都來立一份無怨無悔的投名狀。

在大夥提著腦袋賭明天之前,一定要讓他們發自肺腑地認為——

這場惡仗絕不僅僅是為了我李世民而打,更多地是為你們自己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