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建成“謀反”(第3/3頁)

如果宇文穎跟楊文幹說的是實情,亦即皇帝對謀反之事只是有所懷疑而並未確認,那麽楊文幹不太可能起兵造反。因為這麽做只能在客觀上證實李建成的謀反之罪,讓太子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而楊文幹是太子的死黨,他們的關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在皇帝尚未弄清太子謀反的事實真相之前,楊文幹根本沒有理由把自己和太子往火坑裏推。

由此可見,宇文穎說實話的可能性很小。既然如此,那麽促使楊文幹孤注一擲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宇文穎捏造了某種事實。

也就是說,宇文穎很可能告訴楊文幹,太子已被皇帝逮捕,隨時可能廢黜,謀反行跡已經徹底敗露,從而讓楊文幹產生絕望心理,最後不得不鋌而走險、悍然起兵。

如果我們的推論屬實,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宇文穎為什麽要撒謊?

就像爾朱煥等人控告太子的動機在史書中是一團迷霧一樣,宇文穎誘使楊文幹起兵的動機同樣隱藏在歷史的背光處。然而,只要我們換個方式來提問,那麽有關太子謀反和楊文幹兵變的真相很可能就會浮出水面。

刑偵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一起案件發生後,要鎖定犯罪嫌疑人,一個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手段就是,看看有哪些人會因為某人的被害而獲取利益或消除風險,那麽兇手最有可能在這些人中間。

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在太子涉嫌謀反的情況下,楊文幹兵變對誰最有利?

進而言之,在爾朱煥、橋公山、杜鳳舉、宇文穎這幾個看上去毫不相關的人背後,是否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