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兵變的幕後黑手

六月二十四日,楊文幹兵變爆發。消息傳到仁智宮,李淵勃然大怒,同時也感到極度的傷心和失望。因為楊文幹的行動等於自動承認了他與太子串通謀反的事實。聯系此前爾朱煥等人的告發,整個事件已經真相大白,似乎沒必要再尋找什麽證據了,李淵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所有這一切的幕後主使不是別人,正是太子李建成。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李淵的難過自不待言。廢立太子看來是勢在必行了,可眼下的當務之急卻是如何把叛亂消滅在萌芽狀態。次日,李淵立刻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會同靈州(今寧夏靈武市)都督楊師道出兵討伐楊文幹。

二十六日,也就是楊文幹起兵的第三天,李淵召見了李世民。

李淵首先詢問他對當前形勢的看法。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說:“楊文幹這個豎子,竟敢如此狂逆!兒臣以為,他很快就會被自己的部將所殺,即便不會,派遣一個普通將領也足以將他討平。”

李淵搖了搖頭,說:“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你應該親自出征,回來後就立你為太子。但是,我不能效法隋文帝害死自己的兒子,所以,應該給建成留條後路,封他為蜀王。蜀地狹小,蜀兵脆弱,將來建成若能服從你,你就要保全他的性命;若不服從,你要制伏他也易如反掌。”

至此,整個太子謀反事件最大的獲益者就站在我們面前了。

他就是秦王李世民。

楊文幹兵變最終促使李淵下定決心——廢黜太子,改立秦王。

那麽,李世民在這次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麽角色?他在背後都做了些什麽?

要弄清這一點,首先必須研究一個問題:李建成有沒有可能謀反?

我們的答案是: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太子與秦王的矛盾由來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但是李建成的儲君地位始終是穩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淵出於立嫡以長的原則和政治穩定的考慮,不可能像當年的隋文帝楊堅那樣隨意廢立太子。

事實上,當秦王勢強、太子勢弱的時候,李淵也始終站在抑制秦王、扶持太子的立場上,否則也不會在劉黑闥第一次起兵時遲遲不願起用李世民,更不會在劉黑闥二次起兵時全力支持李建成掛帥出征,建立戰功。而李建成討平劉黑闥之後,聲望顯著提升,勢力有所增強,儲君地位也隨之鞏固,根本無須擔心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武德中後期,李淵對世民“恩禮漸薄”,而建成和元吉則“轉蒙恩寵”(《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只要李建成保持現狀,等到李淵百年之後,天子寶座自然就是他的。既然如此,在總體形勢對其絕對有利的情況下,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李建成怎麽可能會謀反?

第二,就算李建成為了防患於未然,打算徹底消除威脅他儲君地位的危險因素,那麽他要對付的人也應該是秦王李世民,而不是高祖李淵。因為直到武德七年,李淵仍然是李建成最大的政治靠山,而且即便是在李建成多次違規操作被揭發的情況下,李淵仍舊一如既往地對他寄予信任,否則也不會在前往仁智宮避暑的時候命太子監國,留守長安。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建成串通楊文幹謀反的目的卻是為了篡奪皇位。換句話說,他們矛頭所指正是李淵本人。試問,在明知道李世民對其太子之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李建成怎麽可能動手推翻自己的政治靠山呢?除非他有絕對的把握將李淵和李世民一舉翦除,否則以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和在軍隊中的勢力來看,李建成這麽做無異於自掘墳墓。

第三,退一步說,就算李建成真的鐵了心要將李淵和李世民一網打盡,那麽他的謀反計劃也應該是首先在長安發動政變,徹底控制李淵,一舉消滅李世民(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正是一邊控制皇帝一邊翦除對手的),掌握了中樞大權後,再命令楊文幹在外圍起兵響應,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可事實恰好相反,李建成偏偏是等到李淵去了仁智宮後,才讓楊文幹在異地起兵,此時無論是李建成從長安發兵還是楊文幹從慶州發兵,一路上都必須經過高祖仍然有效控制的州縣,最後才能打到宜君縣的仁智宮。這不但是鞭長莫及,而且是打草驚蛇。暫且不說叛軍有沒有能力打到宜君縣,就算其占了先機,一路暢通無阻地打到仁智宮,高祖和秦王肯定也早已揚長而去,並且極有可能調集了四方兵馬,給他們布下了一個天羅地網。所以說,這樣的謀反計劃是十分愚蠢的。李建成縱然軍功不及李世民,可他也是開創李唐的元勛之一,其政治智商斷不至於如此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