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兵變的幕後黑手(第3/3頁)

至於說這起陰謀的制造者是誰,那就不言自明了。當今天下,還有誰比秦王更具有相應的動機和強大的策劃能力呢?

當然,李淵沒有證據。

他只能猜測。

但就算是這樣的猜測也足以讓他打消廢黜太子的念頭了。

他隨後就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師留守,然後各打五十大板,責備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後從東宮和秦王府找了幾個替罪羊,把他們全部流放巂州,他們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衛率韋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

就在李淵做出上述決定的同時,李世民也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楊文幹叛亂。

在這場短命的叛亂中,楊文幹唯一的“戰績”就是出兵占領了寧州,可當李世民率領大軍進抵寧州城下的時候,楊文幹的軍隊馬上就不戰自潰了。七月初五,楊文幹被自己的部將刺殺,首級立刻傳送長安。

武德七年夏天的楊文幹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草草收場了。

高祖李淵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給這起震驚朝野的事件畫上了一個並不算圓滿的句號。之所以說它不算圓滿,是因為這種和稀泥的處置方式即便能夠勉強維系太子與秦王之間的平衡,那也是一種極其脆弱、危機四伏的平衡。

無論是太子還是秦王,對這個處置結果都不會感到滿意。

對李建成來說,既然高祖收回了廢立太子的成命,並且對太子和秦王各打五十大板,那就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太子是被誣陷的,而且肯定也意識到秦王就是制造假案的那只幕後黑手。按照唐律,誣告別人謀反若不屬實,誣告者本人是要處以謀反罪的,這就是“反坐法”。可現在倒好,僅僅流放一個秦王府的屬官杜淹,秦王本人卻安然無恙,絲毫不受懲處,這怎麽說得過去?這不是在縱容秦王陰謀奪嫡嗎?

而對李世民來說,既然高祖已經做出了立他為太子的承諾,而且沒有過硬的證據表明太子謀反案確為秦王府一手炮制,那麽高祖就不應該打秦王板子——流放他的屬官,而應該兌現承諾,立他為儲君。所謂天子口中無戲言,堂堂的一國之君怎麽能信口開河、出爾反爾呢?再者說,就算太子謀反是假,可楊文幹兵變總是真的吧?楊文幹是東宮舊部也是真的吧?太子給楊文幹私運盔甲更是不爭的事實吧?就沖這些證據確鑿的事實,太子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怎麽能不痛不癢地流放兩個東宮官吏就算完事了呢?更何況楊文幹兵變畢竟是秦王平定的,到頭來平叛功臣反而遭到責罰,如何能讓人心服?

所以,盡管讓李淵深感不快的這一頁貌似翻過去了,但是對於不共戴天的李氏兄弟而言,事情卻遠遠沒有了結。

換言之,楊文幹事件僅僅是一個悲劇的開端。

不把對方整垮甚至徹底消滅,太子和秦王誰也不會善罷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