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漠英雄

 

其實,對於蕭振瀛被迫離開華北這個現實,連蔣介石都不能接受,卻又無可奈何。

黃、蕭都不在,華北今後麻煩了。

幸好,蕭振瀛還留下了“錦囊”,又幸好,宋哲元照做了,而且效果立竿見影,二十九軍內部得到暫時穩定,日本人無孔而入,又接著打起了綏遠省的主意。

這就有了著名的百靈廟大捷。正是這個大捷,令黃郛在彌留之際仍激動不已。

鬥智鬥勇

 

百靈廟大捷的創造者是傅作義,字宜生,山西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五期,時任綏遠省主席。

傅作義的成名之作為涿州之戰。

那還是在二次北伐的時候,當時傅作義帶了一個師單兵突進,一舉占領了北京西南的涿州。這在軍事學上本來是一個出奇制勝的鎖喉招數,既能切斷奉軍的南北聯系,又可以直接威脅京津。無奈其他北伐部隊不能配合,竟然都被張作霖給打退了,這樣一來,反而把傅作義自己逼入了絕境。

張作霖調動重兵,在外面圍了一重又一重,原以為城裏的人一無援兵,二無供給,應該支持不了多久,誰知道傅作義特別能熬,一熬就是一百多天,奉軍愣是攻不進去。最後還是閻錫山認為守無意義,授意他停戰議和,涿州之戰才得以結束。

 

傅作義以善守而出名,曾在被張作霖重兵包圍下防守一百多天

從此之後,大家都知道了,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如果一定要進攻,最好還是離這位姓傅的遠點,因為他的那張盾輕易是戳不破的。

到了長城抗戰,傅作義又再次讓日軍領教了他善守的特點,他在牛欄山成功阻擊並殺傷了鈴木旅團,堪稱長城抗戰末期中國軍隊的少見佳作。

正是知道傅作義的厲害,所以日本人在攻之前,頗想使老傅不戰而降。

來綏遠招降的是板垣。

早在長城抗戰前後,板垣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實在不是個做特務的料。可是自從時來運轉,當上關東軍副參謀長後,板垣的自我感覺又良好起來。即便上次在華北被蕭振瀛涮了一把,他仍然不改初衷,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更玩兒得轉。

看來很多時候,烏紗帽還真的能起到點興奮劑的作用呢。

傅作義倒是很客氣,他以綏遠省主席的身份,穿著便裝,親自到飛機場去迎接。

不過坐下來談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板垣說,中日同文同種,所以要“互相親善”。

傅作義回答,您的話是沒錯,可雙方必須以誠相見,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親善”得起來。

板垣暗示,華北如果以傅作義為首,關東軍將會予以全力支持。

傅作義卻搖搖頭,華北是中國領土,獨立是無前途的,你就不要難為傅某人了。

板垣最後又拿“蒙綏問題”來進行試探:聽說蒙綏兩邊的關系不睦,萬一德王來進攻綏遠,你會作何處置。

傅作義出語鏗鏘有力:那就打,傅某絕不會有絲毫退讓。

再沒什麽可說的了,板垣只好起身告辭。

分別時,他送給傅作義一把軍刀。傅作義呢,也有禮物。

老傅的禮物是,端硯一方,四書一部。

好好學著寫寫字,看看書吧,別一天到晚喊打喊殺,顯得一點素質都沒有。

板垣可沒這好性子,他愛的就是軍刀,對四書五經哪有半點興趣。

既然傅作義不肯答應退讓,那就把他趕回山西,讓他去跟閻老西做個伴。

關東軍要進攻綏遠,依靠的是內蒙古的德王。

駐守察哈爾的劉汝明沒有蕭振瀛那樣的勇略氣魄,這使德王的賊膽一天大過一天,他不僅要鬧獨立,還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準備兵發綏遠,以便建立臆想中的“蒙古國”。

德王本來對傅作義還有點忌憚,遲遲不敢動手,可是日本特務卻在旁邊一個勁兒慫恿他。

這個日本特務,就是密謀“馬玉山路事件”的那個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少佐。不過人家今非昔比,少佐成了過去時,如今已經因功升為中佐了。

在南方玩兒陰謀嘗到了甜頭,調到北方之後,田中擔任了德化(現為內蒙古化德縣)特務機關機關長,準備到綏遠再玩兒一把心跳。

他對德王的“膽小懦弱”十分不屑。

知道九一八不,東北軍當時號稱全國最強的地方軍,還不是一打就跑,我們窮追至長城,輕輕松松就拿下東北,建立了“滿洲國”。

傅作義有什麽啊,不過徒有虛名罷了,不見得比東北軍強到哪裏去。沒準也是個一嚇就撒丫子跑路的軟蛋,綏遠很快就是咱們的了。到時候,“蒙古國”一定比“滿洲國”還風光呢。

德王一想,有道理。

再看看田中的樣子,不出兵也不行了,他的偽蒙部隊全都是日本人給投的資,老板得看產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