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縱橫四海

 

自從黃郛南下不歸之後,華北局面一日危似一日,連何應欽都因頂不住壓力,跑回了南京,但這時有人代之而出,撐住了眼看就要倒下的擎天之柱。

此人非同凡響,黃郛在華北苦撐兩年之後,他又繼續在那裏獨撐兩年,然而同為政治家,兩人從性格到作風又截然不同。

黃郛是一個很真的人,這個人卻真真假假,哭哭笑笑,一生演過的戲連他自己都數不清,黃郛有既定的深遠策略,這個人擅長的卻是變幻不定的縱橫之術。

他就是蕭振瀛。

擁宋主冀

 

黃、蕭不同,很大程度上還緣於角色定位不同。

黃郛為國之幹臣,所思所慮均從國家大局出發,有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蕭振瀛出自二十九軍,他所要努力爭取的,首先必須是“主公”宋哲元和二十九軍這個團體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當不成諸葛亮,最多只能做宋公明旁邊那個拿紙扇的智多星吳用。

長城抗戰,二十九軍能夠一舉成名,與蕭振瀛的宣傳技巧是分不開的——說得好聽叫宣傳,說得不好聽其實就是吹。

當時從古北口到南天門,戰事比喜峰口要激烈得多。徐庭瑤不僅善築工事,而且多次派兵夜襲日軍,有的戰果絕不比二十九軍小,可是他吃虧就吃虧在不會吹。

在前線堅守的幾個月裏,徐庭瑤一共就接受過一次采訪,就這次采訪記,也在報上被擠到了一個小角落,原因是讀者不愛看。

讓人們愛聽愛看,這是蕭振瀛的長處。

晚上出去摸營,你說幾點到幾點,枯燥得跟個流水賬一樣,誰願意看?

你得把場面弄得驚心動魄,猶如探險記或武俠小說,讓人津津樂道,如身臨其境才行。

陣地之上,說起傷亡,大家都是一堆又一堆,而且喜峰口比南天門還丟失得早,這要照直說出去,多讓人喪氣。

絕不能這麽說,傷亡大是確實的,可是你得強調敵人傷亡還要多還要大,我們一個小夥子,拿大刀砍人家七八個乃至十幾個絕不在話下,這樣才能提神給力!

反正又沒有誰會去精確統計,吹多一點,吹大一些,沒事的。

 

報界大亨史量才,因為他,二十九軍才得以名揚天下

蕭振瀛最絕之處,就是把二十九軍本來不得已才用上的弱項——大刀給編排成了自己的品牌標志,幾乎就是天下第一神器。

二十九軍的英雄們大刀一舉,砍瓜切菜,什麽機槍呀,大炮呀,坦克呀,能砍的全給他砍掉。我們就只要帶一口袋過去,回來時口袋裏裝的便全是黑壓壓的鬼子腦袋。然後往一輛被砍倒的裝甲車旁邊一站,拎一口大刀,不要太上照哦。

在需要大俠的時候,大俠集體現身了。

寄托在這個大俠身上的,有若幹年後的《大刀進行曲》,還有民眾捐贈的禮物——到喜峰口慰問二十九軍的女學生們特地帶來九十九把大刀!

蕭振瀛到上海為二十九軍募捐,到處受到歡迎,各方人士紛紛慕名來訪。這裏面,蕭振瀛最重視結交報界大亨,並與《申報》老板史量才結成了莫逆之交。

上海大報,以《大公報》和《申報》最為著名。《大公報》屬於主流報紙,但它層次太高,離老百姓太遠,《申報》看上去雖俗了那麽一點,然而俗才好啊,老百姓愛看,這就是真理。

史、蕭二人蕩舟於黃浦江上,一個引吭高歌,一個吹簫相和,搞得十分熱絡。蕭振瀛負責為史老板提供有關二十九軍的獨家猛料,史量才則在報上賣力鼓吹。一時之間,《申報》幾乎成了二十九軍的壟斷報紙。

漸漸地,在人們印象中,提到長城抗戰,便只有二十九軍,而大刀隊的神人們,也漸漸可以與刀槍不入的義和團相媲美了。

二十九軍由此大出風頭,身價百倍,不僅翹然獨出於雜牌軍隊之上,連中央軍都望塵莫及。

長城抗戰結束,各諸侯都想在華北分一杯羹,宋哲元和二十九軍也不能例外,為此奔走的當然還是蕭振瀛,他的目標是為二十九軍謀取北平。

華北的名義主持人是黃郛,可是不管蕭振瀛怎樣施展手段,開盡後門,最後還是屢屢吃閉門羹,不得其門而入。

一個強的遇到了另一個強的。蕭振瀛的縱橫術第一次失敗,而黃郛總攬全局,他也絕不會聽任一支地方軍隊在華北形成氣候,這就導致了黃、蕭交惡的開始。

歸根結底,這兩個政治家,一個在朝,一個在野,各為其主,各思其責,沖突實在是不可避免的。

那個年頭,誰有槍誰就橫。宋哲元達不到目的,便和其他諸侯一起對黃郛來了個不合作,凡是黃郛在會議上提出的議案,他們都大唱反調,說黃郛在“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