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關還是開(第2/19頁)

曾擴情前去慰問,見劉湘在床上呻吟不已,迷迷糊糊地好像不認識他一樣,但臉上卻看不出有什麽病容,情知對方是在托故裝病。

劉湘裝病,是因為他對蔣介石尚存疑慮,便請劉從雲蔔了一卦。劉從雲蔔完卦,說武漢之行對他有百害而無一利,好一點是給個虛銜,強留於南京,壞一點是予以軟禁,像熊克武那樣不見天日。反正不管好壞,都沒有再回重慶的希望了。

劉湘聞言大驚,已經答應要去武漢,公然謝絕自然不好,也就只有裝病一招了。

曾幾何時,南京對劉湘來說,就是畏途一條。

時隔數年,終於輪到自己要巴巴地跑去南京了,劉湘無限感慨,說:“從前人家(指蔣介石)請我坐上座,我硬不去,今天自己上門,提著蒲團轅門求見,真是大大不同了。”

後悔藥是找不到了,劉湘深感前路難測,不知此行蔣介石給他的到底是上座還是冷板凳,因此當他到漢口坐船時,決定要約一位謀士同行,順便再商量一下行止。

劉湘身邊謀士眾多,除劉從雲外,鐘體乾、張斯可均以協理內政為主,只有這位謀士常年在外,替劉湘打各種交道,他的名字叫鄧漢祥。

鄧漢祥乃貴州人氏,最初入幕於陳宦。護國運動期間,在陳宦面前力主反對帝制的,便是此君。

陳宦倒台後,鄧漢祥賦閑了一段時間,不過能幹的職業幕僚總不愁沒有好主顧,不久之後,皖系的段祺瑞來聘,鄧漢祥便做了段府的幕僚長。

有一段時間,劉湘為了與楊森爭鋒,曾竭力附皖擁段,段祺瑞卻因劉湘“能容不能斷”而猶豫不決,鄧漢祥恰於此時進言,終使老段下定決心扶助劉湘。

劉湘對鄧漢祥感恩戴德,擬把自己防區內的四個縣騰出來,私下“贈與”鄧漢祥,具體方式是由鄧漢祥派親信出任四縣的縣長和征收局長,等於是送了鄧漢祥四座金礦。

誘惑大到讓你無法拒絕,而且似乎也用不著拒絕,既然幫了忙,出了力,就是該拿該得的,但鄧漢祥竟然婉拒了送上門來的“金礦”。

鄧漢祥婉拒的理由很具職業風範——他所侍從的“主公”是段祺瑞,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無論是否建議扶助劉湘,其出發點都是要幫段而不是幫劉,所以絕不能額外收受好處。

鄧漢祥的這一舉動,頗讓劉湘感佩,也給他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為人幕僚者,當如是!

後來“能斷”的段祺瑞也敗了,二人告別時,老段總結了自己的成敗得失,贈言鄧漢祥,要他注意,以後千萬不要參加任何黨派,以免受到牽制。

鄧漢祥深以為然,終身都保持著自由人的身份,這果然為他日後在政壇上便宜行事創造了條件。

鄧漢祥盛名在外,蔣介石亦有心招納。鄧漢祥本已應召前去,但當他在旅館讀報時,一則頭條新聞忽然使他改變了主意。

這是國民黨中央發布的一條通緝令,通緝包括段祺瑞在內的皖系首要十人。看完之後,鄧漢祥頓覺不安:自己曾與這十人共事,現在他們被蔣介石通緝,我反側身求進,這種令人齒冷的事萬萬做不得。

鄧漢祥遂以還鄉為名辭去,動身返回貴州。聽說鄧漢祥路過重慶,劉湘趕緊挽留,一見面首先就說:“這下你該給我幫忙了。”

劉湘想委任鄧漢祥為他的參謀長,鄧漢祥回答:“既蒙不棄,當盡綿薄之力,但我與你的部隊一無歷史淵源,參謀長一職實難從命。”

見鄧漢祥答應入幕,劉湘已經喜不自禁,正在考慮其他可以借重的職位,鄧漢祥忽然冒出一句:“敢問今後志趣何在?”

那個時候的劉湘,和鼎盛時期的劉文輝差不多,西裝革履之下都藏著一顆悶騷的心,他毫不猶豫地答道:“統一四川,問鼎中原,固所願也。”

鄧漢祥略一沉吟,便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公既具此雄心壯志,應宜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近攻之事,君自權衡,遠交方面,我願略效微勞。”

君臣一拍即合,此後鄧漢祥便受命駐外,成為劉湘在京滬兩地的“駐外使節”。

鄧漢祥雖未成為蔣介石的謀士,但憑著非黨派身份和在幕僚界的清譽,他與蔣介石座下的主要謀士楊永泰、張群,以及大將何應欽,均素有深交,這三人在蔣介石面前又都是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重臣,因此也被稱為鄧漢祥的三把“鑰匙”。

有了這三把鑰匙,加上遊幕經歷豐富,鄧漢祥基本可以做到“使於四方,不辱使命”。

到了中原大戰,別說是劉湘叔侄,就連蔣介石都難以預測自己的命運成敗,因為角力的雙方勢均力敵,就看東北的張學良肯支持哪一方。

張群銜蔣之命,去沈陽拉攏張學良,可是張學良卻吞吞吐吐,詞語曖昧,始終不表示明確態度,把個張群急得團團亂轉。